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佘剑龙:得“趣”于文,留“趣”于心

发布时间:2014/12/31 10:15:55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细读文本,是每位语文教师备课时必做的最基本的功课。如何解读文本,以正确选择教学核心价值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呢?笔者谨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谈谈自己解读本课的心路历程。

一、细读文本,要读进去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以一个普通学习者的身份,不但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要入情入境,忘掉自己,沉浸于文本的意境之中,去与作者做一个倾心的交流,与作者共经历,同欣赏,陶醉其间。唯有如此,才能破解文本的奥秘所在。

初次捧读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跃入脑海的便是那似乎遥远但依旧清晰的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看冬阳下慢慢咀嚼的骆驼,入神到忘乎所以地跟着学;想驼铃之用处与爸爸极力争辩;看驼毛片片脱落竟欲为之修剪;满脑子念着骆驼以至于脱口而出的没头没脑的问话……读着读着,让人不禁为之莞尔;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文中那字字句句看似平淡的言语之中却时时透出个“趣”来——骆驼“那样丑的脸”,“我”却看得有滋有味,竟至于“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领头的骆驼脖子上系个铃铛,“我”非说那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旅程的寂寞,以此增加些行路的情趣;“春天就要来了,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那垂在肚皮底下的大块大块的毛皮太不整齐了,“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剪一剪。”“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迫不及待地向妈妈询问骆驼的去处……一个老爱围着骆驼转、一心装着骆驼、时刻念着骆驼的“傻”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进入文本情境之后,慢慢地你的心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发生变化,沉缅于童年的趣事之间留流忘返。当作者笔锋一转——“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一缕淡淡的忧伤,满怀深情的眷恋便涌上心头。因为“一去不还”的喟叹而更彰显作者对童年趣事的无限留恋,因为难忘童年的点点滴滴而促成了《城南旧事》的诞生,因为《城南旧事》的问世而让童年之趣重临于万千读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这一序言以对童年之“趣”的生动描述成功地激起了读者走进这部小说的欲望。

二、细读文本,应走出来

作为一名教师,品得文中真味后,接下来就该从教学的独特视角去重新看待文章,去重审文章隐含着的价值。因为作为教材的文本,是带着编写意图来的,是具有一定目标指向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教师要善于品味文本的语言,找准学生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要揣摩写法,找准值得学生模仿的借鉴点,才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有效性。

这篇文章作者始终以拉家常式的叙述方式把对童年时冬阳下骆驼队到来时的回忆娓娓道来。读着读着,在笔者的面前似乎只剩下四个字:看→学→想→问。看骆驼队到来,看骆驼咀嚼草料;学骆驼咀嚼食物,学骆驼能沉得住气;想驼铃的妙用,想为骆驼剪毛;问骆驼去处。在这四个字的背后,有“我”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有“我”童年时带着几分“傻”味的趣,有“我”对骆驼细致入微的观察,有“我”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然而“教学不是告知、传授、赠送”。如何让学生也能品出文中蕴藏的趣,文中隐含的情呢?如何设计才可以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点呢?本组课文是围绕“永远的童年”为主题来编排的,童年之趣是本课应追寻的最重要的一个点。从四幅画面的锁定,到品词析句地感受其情其趣,以及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教学时皆可围绕“趣”字展开。本文的“趣”点着实不少——“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三个“那样”首先让人感受到了骆驼长相之“趣”;三个“那样”也让人不由地聆听到一个孩童对骆驼强烈的好奇之心;三个“那样”还以一种略带夸张的口吻让人感觉到小小年纪的“我”对骆驼的喜爱之情,骆驼的丑样在“我”的眼里竟是那般的可爱,绝不至于让人生出些许的嫌恶之心来;三个“那样”更以特别凝练的笔法把骆驼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印象深刻。“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童年类似这们的“傻”趣很多很多,童年各种奇思妙想也可谓妙趣横生:“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只一个“充满”就让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让我们不由地为孩子的奇思妙想而欢呼。而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更是让我们不由浮想联翩,“我”还会问些什么有趣的问题呢?童年之趣便藏在这些无所不包的问话之中了!

 

 

作者:佘剑龙

学校:福州市永泰县樟城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