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结合案例浅谈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4/12/31 13:38:05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然而现阶段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朗读时间不充分,目的欠明确,训练面窄,方法机械,缺乏实效等弊病。本人结合多年的朗读指导教学片段及名师实录进行归纳赏析,总结出创设情境法、揣摩语气法、品味语言法、对比感悟法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把阅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有机融为一体,是课堂因朗读而精彩,收到了令人信服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朗读指导 有效教学 朗读方法 优化
党的十八大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应以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语文教教学又是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这样精辟的评价:“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重大作用。
但是,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朗读这一“价廉物美”的教学方法并未得到重用,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目的欠明确,训练面窄,朗读方法机械,缺乏实效等问题。那么该怎样优化朗读教学呢?我截取了自己开课朗读指导教学片段及名师实录进行赏析,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下面结合教学片段作如下分析:
一、创设情境法——诱导读
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缺乏,如果生硬地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朗读教学中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案例:
《画家与牧童》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师:现在,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商人或教书先生,看到戴嵩画得这样栩栩如生,赞不绝口。自由选择其中一句好好练读。
(生自由朗读)
师:谁先来展示?
生:(读商人夸赞的句子)
师:你读得很认真,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再读商人夸赞的句子)(学生朗读的语调越来越高)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1:当时商人在看画时,越看越像。
生2:我有补充。当时他越看越像时,他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激动,所以,语调越来越高。
师:说得太精彩了,相信你读得也很精彩。来!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商人”来夸赞戴嵩的画。
赏析:“穿越时空”来到戴嵩的斗牛图前,“此时,你就是商人或教书先生,看到戴嵩画得栩栩如生,赞不绝口。你们也来夸一夸。”老师的一句话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只有入情入境,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想要读书的欲望,否则,而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机械性地重复生硬的语言文字而已。“你们说得太精彩了,相信读得也很精彩!”老师的这种肯定,激励的赞扬语,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更是在潜移默化向学生渗透了朗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揣摩语气法——激情读
语言文字的朗读除了来源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外,还在于对朗读该语言语气的把握,教师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揣摩不同语境去感受语言文字带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感情的冲动。而听者能通过不同角色的语言、神态、表情来体会其内在含义,使学生沉浸在情景当中,从而练就语言表达的工夫,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学生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与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案例:
师:能不能用读的方式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一生读)
师:心静下来了吗?放松一下,带着平和的心态去读。(指导学生再读)
师:我已经感觉到了一丝静谧。(指导学生再读)
师:这个夜晚真是万籁俱寂啊!
师:在这样的夜晚,我们准备怎样听泉?用读的方式告诉我。(生朗读)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听泉!
生:可以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的。
师:聆听、辨识、品味的是什么?
生:是白天听到的泉声。
师:再用读的方式告诉我。
生(齐读):一路上听到各种的泉声……
师:作者躺在床上,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的是白天听到的——那不绝于耳的欢快活泼的泉声。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去静静地聆听、辨识,想一想在你的耳边回响起了怎样的泉声?
赏析:“在这样的夜晚,我们准备怎样听泉?用读的方式告诉我。”教师亲切的引导语使学生发散思维,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教师语言中多次出现“用读的方式告诉我”,让学生懂得文章的情感是读出来的”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夜晚听泉的一丝静谧和美妙,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于是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三、品味语言法——促进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途径是让学生有效地朗读,能从字里行间渗透语言文字的优美及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师要实实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画面,请出情感,从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关心自然和生命”。
案例:
师:七星瓢虫真热心呀,不一会儿就把蚜虫吃光了,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大家快读读最后一段。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朗读,有的大声,有的轻声。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碧绿碧绿”,“雪白雪白”为什么读得慢,那么柔?
生:棉花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开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多美啊,我在慢慢欣赏呢!
(再次读这句话)
师:老师看到你脸上笑眯眯的,相信此时你边读边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棉花姑娘的病好了,她正咧着嘴笑呢!我也很开心。(再读最后一句)
师:是呀,棉花姑娘在七星瓢虫的帮助下,重新焕发出美丽,看,她正在对我们展开灿烂的笑脸呢!
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赏析: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学生亲历读书的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感悟着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没有一丁点儿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却能把“碧绿碧绿的叶子,雪白雪白的棉花”读得那样有滋有味,没有一个个连环式的问答,学生却在优美的情境和无限的遐思中丰富着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吸收积累着生动的语言。这就是语言无尽的魅力,而这种魅力只能通过优美的朗读来体现!
四、对比感悟法——推进读
朗读自然需要借一定的技术以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这是朗读指导中“形”的问题;但倘若朗读者并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中的情感波动,只靠“轻、重、停、连”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整个朗读过程,这样的朗读仅是表面的。因此在进行指导朗读时,应做好“神”的铺垫,让学生忘情于文中,与文本产生共鸣和感悟,才能真正做到“情动于衷”,才能“形于言”。
案例:
《一夜的工作》
教学段落: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当你读到哪个词语的时候,你的心轻轻地为之一颤?
生:“极其简单”这个词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没想到总理办公的陈设是那么简单。
生:“如此而已”让我心头一颤,怎么会这样简单呢?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师:仅仅是书上的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吗?请大家注意“宫殿”这个词语,由这个词语去联想,谁曾经住在这?
生:可能是大官住的地方。
生:可能是末代皇帝溥仪。
师:这个人比溥仪还大,这是清王朝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住过的房子。你再想,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
生:珍奇的古董、名贵器皿、奇花异卉……等等
师:你们猜得完全合理,但是,这座高大的宫殿式房子成为周总理的办公室,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齐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师:你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话的?
生:惊讶!简直不敢相信,不可思议!
师:如今,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一国的总理。你们想想,他手中握有多大的权利啊!而他的肩上又有多重的担子啊!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你们觉得应该有些什么?
生:沙发、字画、文房四宝……等。
师:这些应该有的陈设,一点也不过分,但这间办公室中却什么都没有,实在是太简单太简单了。极其简单的事总理的陈设,极其简单的还是——
生:总理的为人、品质、作风、精神……。
师:那么,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句话呢?
生:敬佩、崇拜、热爱。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跟你们完全一样。对于这样的总理,我们怎能不崇拜?怎能不热爱?
师生一起动情的朗读这句话。
赏析:这个案例中,老师的着眼之处更多停留在“神”的层面上,引导学生进行两次对比,第一次引导学生将总理的办公室陈设与想象载沣住时的宫殿的陈设相比较;第二次将总理办公室现状与总理办公室应该有的陈设相比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感悟到了总理的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朗读时,学生表达的肯定是发自肺腑的,这是精神与情感的飞扬,这是文字深层的魅力。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行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周勇 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朗读、理论、教育》,2013年1月
[4]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A], 《中国教育:朗读与评价》 201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
[5]沈成忠 名师课堂实录赏析[R],《朗读教学的指导》华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王玮
学校:福州市东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