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叶琅:在盲校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4/12/31 13:46:11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盲校的语文课堂中结合盲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渗透美育:通过教师的语言传达美,弥补盲生因视觉障碍造成的形成印象困难的缺陷,在盲生心里播下美的种子;创设各种情境,调动盲生多重感官,激发盲生学习兴趣,引领盲生感受美;引导盲生想象,激发盲生以丰富的想象去感知、理解、品味,在想象的作用下让“美”升华。

关键词:盲童    美育    语文教学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儿童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性。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和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 这位著名教育家道出了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更是各类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作为特教工作者常常会面临这样的疑问:盲童由于视力的残疾无法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甚至在先天性全盲儿童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他们的世界一片黑暗,他们该如何体会美、欣赏美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盲童也不例外,只要拥有一颗寻找美的心灵,加上老师的循循善诱,在盲童的世界里也一定是风光无限。盲校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在审美对象和学生审美能力之间巧妙地建立一种联系,把学生带入审美的情境之中,师生共同在美的情境与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欣赏美。

一、 教师语言传达美

当我们徜徉在青山碧水间、流连于人间美景时,通过对视觉的直接刺激,脑海中自然而然形成对美的印象,而盲童由于缺乏视觉的参与,只能另辟蹊径建立起对事物的印象——那便是“语言”。教师的语言犹如一座桥梁,沟通了盲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丰实了他们的想象。因此,作为盲校的语文教师,应当孜孜不倦地在语言上力求精益求精,使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量让语言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并富有科学逻辑性,再通过饱含激情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条理清晰地传达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说典故、讲故事、谈趣闻、读美文,用丰富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叩击了他们的灵魂,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提高了审美情趣。

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先从白娘子和许仙的美丽传说说起,让这个不知流传了几千年的动人故事给西湖披上神秘的色彩,引发学生无限遐想,进而教师描述西湖美景,妩媚妖娆的苏堤、美轮美奂的三潭映月、古朴肃穆的雷峰夕照、湿润柔婉的清新空气……随着教师优美传神的解说学生们仿佛置身其中,领略了西湖的一处处美景,沉醉其间,用心去贴近、去凭吊、去体会、去感悟。西湖美景渗透着历代文人墨客的精髓,“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等,历史在这里凝固,传奇在这里汇聚。教师如此这般的描绘,令学生如痴如醉、思绪飞扬,这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盲校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魅力弥补了盲童视觉障碍造成的形成印象困难的遗憾,让盲童在鉴赏依赖视觉的写景作品时,也能自如领略、细心品味并感受其精华所在。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美”的种子在盲童心间生根发芽,美丽之花悄然绽放。

二、 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盲校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学活动要符合盲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需求。盲生由于视力缺陷,视野相对狭窄,不容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这对盲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造成一定困难。尽管如此,根据生理代偿的原理,盲生的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却异常敏锐,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并贴近主题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盲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

如学习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富有韵律感的诗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科普作品。教师在课上先让盲生触摸这三种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蒲公英毛茸茸的样子、苍耳“带刺的铠甲”以及藏在壳里的小豌豆们圆润光滑的触感都让盲生惊奇不已,赞叹声、交谈声、欢笑声充满了整个教室。接着,教师播放课件,随着优美的音乐把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过程娓娓道来,孩子们在这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了解了植物王国的奥秘,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再如学习课文《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课文通过描写小白兔在回家路上看到的种种现象,让学生了解夏季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人们观察外界事物大多依赖视觉就能获得些许经验,而盲生由于视力障碍,获得的经验少之又少,在很多现象面前往往是后知后觉的,长此以往,也就造成盲生对很多自然现象的“无知无觉”了。教师在课上先播放下雨前的课件,吸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兴趣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们表演课文中的小白兔、燕子、小鱼等动物,模仿它们的叫声、动作、神态,让这些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进入课堂,把课文中的内容通过学生们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顿时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表演得越投入就越觉得亲切,越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在这种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们轻松掌握了在下雨前会出现“燕子低飞、鱼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让盲生深切体会到身边的事物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大自然是如此的有趣,这激发了他们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热爱大自然乃至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 展开想象升华美

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盲生的学习过程中,想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听到的、触摸到的或是感受到的都必须经过想象的加工才能形成鲜活的印象。盲生是习惯于想象的,但盲生的想象往往加入太多主观色彩,加上视力障碍造成的信息缺乏,他们想象的内容和现实会有偏差。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适时地给予盲生更多的信息、教给他们更正确的方法激发盲生以丰富的想象去感知、理解、品味,让盲生能够大胆地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如学习《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下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因其所刻画的冷寂意境成为千古绝唱。教师在教学中先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一生跌宕坎坷的遭遇,清高孤傲、怀才不遇、被贬永州、亲人离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些片段在盲生脑海里渐渐拼凑成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然后教师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品味在飞雪连天,鸟兽绝迹的茫茫冰雪世界里,一位老人孤舟垂钓的意境,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思想与思想交融撞击,一幅幅鲜明生动、清晰准确的画面渐渐在盲生心中生成,在他们的言语间流淌。在想象的作用下,学生们着实鉴赏到那份旷世孤独的美。

   再如学习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了小主人公萨沙与家人外出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把唯一的一件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不甘做弱小者,把雨衣盖在了风雨飘摇的蔷薇花上。课文说的是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却蕴含着“保护弱小”的人文思想。在生活中,盲人常常是被关怀被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大多习惯被帮助并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弱者。在盲校教学中渗透“自强自立”的审美教育势在必行。在本课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在视频中出现几种场景,让学生们发挥想象,说说自己该怎样去帮助各个场景中的弱小者。在一片叽叽喳喳的议论声中,孩子们发现原来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生活中有很多比自己更弱小的事物需要他们去帮助,自豪感、对自强自立的渴望感在小小的心灵中油然升起。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盲校的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针对盲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深挖教材中美的元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让美育如甘露般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好的人格品质。

 

 

作者:叶琅

学校:福州市盲人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