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玉:合理安排“讲、问、读”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发布时间:2014/12/31 13:56:40
众所周知:教师讲与问,学生答与读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必然存在的要素。语文学习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课程新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当构建合理的语文课堂结构,把课堂的讲、问、读三要素合理安排,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呢?我认为应当是避免教师过多地讲解,做到讲得适当;适时有效地提问,做到问得精当;引导学生多读,做到读得精彩。
一、避免教师过多地讲解,做到讲得适当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但并不是讲得多就越精彩。课堂上,许多教师生怕因为漏了哪词哪句以至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生怕讲得不透,考试时学生成绩提不上。于是,他们不厌其烦地挖掘、分析文本,喋喋不休地讲个没完,学生们只得当个忠实的听众。这是教师“播音”——学生“录音”的教学模式,这是适应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这已不适应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的要求。根据《大纲》的精神,及对《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显然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古老的“讲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鉴此,我们要改变“讲学”为“导学”。但我们也并非否认“讲”的重要性,而是对“满堂讲”进行改革。若是让教师过多的“讲”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那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教师应依“纲”靠“本”,向学生适时适量地作讲解。主要讲难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讲重点,即课文所要突出的思想且不易被学生所感知的。而那些学生通过自读能理解的浅显的内容则可不讲。那些通过老师的点拔、引导,学生能理解的内容教师应点到为止。那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可以感悟的内容,教师应不讲而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此时,教师是位“意见者”。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低年级的课文很多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以动物为主角,以学生生活为素材,富有童趣,浅显易懂。学生乐于阅读,易于阅读,教师更应免避繁锁地分析。我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发问,然后再引导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换位思考、查阅字典等方法来探讨理解。最后再引导小结课文所突出的思想,课文要学生学习的行为、品质等。这样不但做到讲得适当,而且把“学法”指导也渗透于其中。
教师的“讲”在语文课堂结构中如同“拨开云雾” ,要避免教师过多地讲解,做到讲得适当。
二、适时有效地提问,做到问得精当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好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纵观各类优质课,贵在“问题优质”。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但也不是要“满堂问”。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类问题太过于肤浅,问题一提出,学生不加思索即可获得答案,对学生的思维无促进,用得多了小学生也懒于回答,到头来只得教师自问自答。所以我认为此类问题应少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问得精当呢?我认为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有所目的,有所针对性,有价值性。即要觖决某种不知,或是要激发创新思维,或是要助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或是有意识地把设问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引领学生学文等。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文章的最后一段中“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 。这句话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老师很想知道小洁在寻找什么,谁能告诉我?”问题一出学生个个陷入沉思。见状我又及时引导:“我建议你们联系上文,或许能受到启发” 。一会儿学生的手举起来了,而且个个眉开眼笑。我开始让学生回答,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他们有的说小洁是去找扔面巾纸的垃圾筒;有的说小洁是去找那个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要他改正错误,保护环境;有的说她去找能捞出香蕉皮的工具,要把香蕉皮捞起;有的说把去找一个告示牌,告示人们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学生的思维因一个问题而活跃,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学会领会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正是我们之所以问的目的。
又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此文写作背景离现在比较远,学生学习起来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我在初读的环节上先介绍时代背景,后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学习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如“紧张、平静”“和蔼可亲”、“沉着地操纵”、“普及”等。在悟读的环节时设计如下问题:⒈我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平静?⒉从哪里看出我表演成功?⒊为什么这天令我难忘?⒋你能找出文中描写邓小平爷爷和蔼可亲的语句吗?我有意识地把这些问题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让学生们沿着这些问题去探究课文,引领学生学文感悟,一步步到达学习目标。设计这样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教师的“问”在语文课堂结构中如同 “画龙点睛” ,要适时有效地提问,避免“满堂问”,做到问得精当。
三、引导学生多读,做到读得精彩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于大量的阅读实践。学生多读才能增强学生对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因此学生的“读”在语文课堂结构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让出时间,给学生充分进行读的实践,还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从中培养语感;让他们从多角度阅读,创造性阅读,从中获得思想启迪,发展思维。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多读,还应引导他们读得精彩。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通读、品读、精读、略读、浏览、角色读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选择读的形式,读是为“理解、感悟”而读,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流于形式,为读而读。如《假如》、《找春天》等课文语句优美,描写生动,适讲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进而有感情地品读、诵读或配乐读,在一遍遍读中想象意境、发展抽象思维,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如《小壁虎借尾巴》《从现在开始》等课文中以动、植物为主角,语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对话较多。此类课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在表演中读,在读中体会角色的特点,又根据自己的领会读出角色的不同特征。这样一来即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学生的“读” 在语文课堂结构中是“东道主” 。 教师要让出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做到读得精彩。
总之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努力把讲、问、读有效结合,做到讲得适当,问得精当,读得精彩。
作者:杨英玉
学校:福州市长泰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