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蔡文坦:观之有道 言之有序

发布时间:2014/12/31 14:14:05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工夫,不写文章,这样的习惯也得养成。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大有用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引导他们有序地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及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

一、借助文本,引导观察

小学生写作,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观察、写作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叶圣陶先生还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习作的习惯,至关重要。

1.观察要有顺序

会观察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事物,才能不遗不漏地了解事物,在下笔前做到脑中有物、心中有物,也只有学会了按顺序观察,学生行文时才能写出有条理、内容充实的文章。

顺序观察一般根据时间、空间转换,事情发展等分为不同类别。拿空间转换观察法来说,它是按空间方位变化顺序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比如观察建筑物,一般常用的方位观察顺序有: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由中间到四周或由四周到中间等。以《长城》一文为例,这是指导学生掌握这种鞋子的极佳范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两张对比插图——远景和近景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不同之处,然后在图下标注“近景”和“远景”。接着先引导学生观察远景图,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感,随后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的概括介绍。当图文结合,长城的雄伟壮观在学生心头烙上印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近景图,注意它的建筑材料,了解那些设施的名称及其作用,随后出示第2自然段的概括介绍。这样,长城的高大坚固就会完全显现在学生眼前,近景与远景的结合描述法一定会给他们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2.观察要抓重点

世上的事物千差万别,我们只有掌握其本质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他们,进而将其真实面貌呈现出来。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事物的不同之处,就要让他们学会抓住重点。比如,对于一株植物,我们可以从根、茎、叶、花、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但是其中哪一个才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呢?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时候仔细分辨,找出最能代表事物特点的一到两个方面,深入辨别。以教学《荷花》一文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画出描写荷花、荷叶的句子,使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仅用一句话描写荷叶,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朵朵各具姿态、色彩明艳的荷花。进而出示荷花图,引导学生对照文字找出荷花,在观察荷花的各种姿态中体会作者抓住荷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使学生如临画中、如闻其香。依此教材,教师还可以拓展性地启发学生留心周围景物,并将从课文中学到的这种观察法应用到习作中。

3.观察要展开联想

特级教师管建刚曾在《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提到:“观察一个橘子,不仅仅是远看、近看、闻一闻、摸一摸、剥一剥、尝一尝,还应该在脑中反复地“看”它,从各个角度“观察”它,“观察”不到的地方,用想象弥补它。”只有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脑海中形成活生生的立体事物形象,你才会发现这些景物的特征与那些事物的本质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学生如果在写文章时能把“景”和“情”相结合,就能大大提升行文的立意。以《草原》一文为例,老舍先生踩在草原上时,就想到了绿毯;看到羊群时,就想到了白色的大花;看到静止不动的骏马和大牛时,就想到它们正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写《林海》时,老舍先生看到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时,也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祖国建设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寓情于景,既让自己如临其境,又赋眼前之物予情趣,让文章更加丰满。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应该启发学生多进行联想和想象。曾经,养蚕在校园中风靡一时。我就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时,特别提醒养蚕的同学认真观察蚕食桑叶的样子:饿坏了的蚕怎样吃桑叶?吃不到桑叶的蚕有什么反应?吃饱了的蚕又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的个体感悟不同,他们笔下自然也就有相应有了千种姿态、万般可爱的蚕了。

二、深入文本,模仿写法

从模仿入手,从小处落笔,掌握片段练习的技巧,对习作十分重要。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都是经典名篇,都有可取之处,教师应该抓住这些精彩篇章及时组织相关训练。

例如《观潮》一文,为了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及潮退后三个时间的潮水景象。文中一动一静的描述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人有亲临现场的酣畅淋漓之感。教完这篇课文后,我就结合学校每年一次的运动会,让学生以《观潮》为范文写一写赛前、赛时、赛后的见闻及感受。这样的作文训练既有参考依据,又有思路可循,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提笔兴趣。

三、思考文本,灵活用法

对于常用的观察方法的应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习作时根据不同事物、不同体裁和不同主题,采用适宜的观察法。如教学《我爱家乡的杨梅》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对大蒜、绿豆等从播种、发芽到收获的过程进行周期性观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培植它们,并做好实时记录:植物的种子什么时候开始发芽,是什么样子的,经过一段时间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从这些发现中收获了哪些知识等,这既能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他们的体验,又能使这些植物化为鲜活、动态的习作资源。

新课改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教师只要长期坚持通过范文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学会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在教师创这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所见、所闻、所感照实写出来,就能帮助他们做到观之有道,言之有序。

 

 

作者:蔡文坦

学校:晋江市东石镇第二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