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妹妹:感悟积累 绽放语言之花
发布时间:2015/1/4 10:44:03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低段语文教学作为建筑地基,语言积累尤其重要,从积累词语开始。本文将以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为课例,就低段词语教学的策略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感悟 积累 运用 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低段语文教学作为建筑地基,积累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低段语文教学中,字词教学是重点。而低年级的孩子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加上阅历浅,知识面窄,理解力相对较弱,一个个充满生命和活力的词语,对于他们来说是抽象的。所以,语文老师只有带领孩子们潜入词语的感性世界里,多角度地触摸它们,亲近它们,与之牵手,才能使孩子们更好地领会文本的意蕴,绽放色彩斑斓的“语言之花”!
一、在生活经验里“触摸”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里“触摸”词语,让孩子们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借助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中相似的记忆,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在《四个太阳》第一自然段“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的教学时,对于“清凉”这个重点词语的理解,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学生体会到的也只是词语本身枯燥无味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依托文本,利用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积累资源,搭建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通过对比夏天中的 “一冷” “一热”,感受绿绿的太阳带来的清凉,对绿太阳的喜爱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多媒体出示炎热夏天的画面,让孩子观察后,师问:夏天到了,小朋友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1:我听到了知了一直叫,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
生2:我看到了小狗把舌头伸得长长的,好像在说:“太热了太热了!”
生3:我看到小朋友们身上都是汗,忙着摇晃手中的扇子,这天气真是热死人了!
师:噢!老师也感受到了,真是热气腾腾!如果图中的小朋友是你,这时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1:我真想马上吃一根冰棍儿,这样马上就凉快起来了。
生2:我想跳进水里面去游泳,凉凉的,好舒服呀!
生3:我觉得不如赶快跑回家去吹空调,那样最凉快了!
老师:对了,这就是“清凉”。小男孩听到你们的心声了,他给我们送上了礼物……(老师出示教具,一轮绿色的太阳)
生:绿绿的太阳
师:这绿绿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生:清凉)
师:谁能用上“清凉”再说一句话?
生1:绿绿的太阳照在我的房间里,让我感觉好清凉。
生2:口渴了,我和妈妈到肯德基去喝了一杯可乐,感觉好清凉。
……
这样一来,让学生们由图中的情境回忆起了夏天的热,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在这特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一再追问点拨下,学生就在这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从而感悟“清凉”一词,运用“清凉”一词。
二、在朗朗书声里“亲近”词语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词汇量与这个人的语文能力是成正比的。要从低年级抓起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语言积累,就从积累词语开始。”
丹麦语言学家斯培森也曾说:“学习语言需要背诵,常常背诵才能使所学的词语、句子在记忆里生根。”纵观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当中不乏有许多好词佳句,应该让学生在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无疑不是告诉我们:学习语言,就得多读,多背。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应让孩子们在朗朗书声里“亲近”词语。
《四个太阳》文质兼美,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惬意,适合儿童背诵。于是,我教孩子们借助图画想象背诵,抓关键词的方法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师:多棒的小画家呀,给夏天画个绿绿的太阳,让我们感到清凉,给冬天画个红红的太阳,温暖人间,多美的想法呀!孩子们,你们愿意把这美丽的图画和句子存人你们聪明的大脑吗?(学生异口同声说:“想!”)让我们就一起来背一背吧!
出示课文插图:绿绿的太阳
孩子们一边看图,一边随着教师的提示,引读背诵。
师:咱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的提示,一起来背背第一段。
师:我画了个——
生:绿绿的太阳
师:挂在——
生:夏天的天空。
师:给哪些地方带来什么?(此时,教师适当利用肢体语言,手势指导,让学生由远及近看图,让学生有意识地按顺序读出——)
生: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适时的背诵训练,让词语在朗朗读书声中走近孩子,定格在脑海,成为一幅画卷呈现在孩子的眼前。这不仅可以积累语言资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规范的书面语言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言语表达,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这不正所谓让孩子们对词语的理解,就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地浸润孩子的心灵吗?
三、在语言环境里“牵手”词语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词语教学不能停留于表面,要让孩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词语, “牵手” 词语。也就是说,要把词语置于一种积极应用的语境中,唤醒孩子的记忆表象,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在实际的言语实践中触摸文字的厚度,感受文字的温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跃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
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听,这是什么声音?
(多媒体播放寒风声音,并出示冬天图,图上画的是红色的太阳下,白雪皑皑,两个身着冬装的小朋友走在雪地上。)
生:(齐)风声。
师:是呀,冬天,北风呼呼地吹,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当你和小伙伴玩得正开心时,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你感觉怎样?
生1:我觉得很冷,真想躲在被窝里。
生2:我全身都在发抖,连牙齿都一直在上下打架。
生3:我都快被冻得像冰棍儿一样了。
师:是呀,这种寒冷的感觉就叫做——
生:冻僵
师:谁能来表演一下冻僵的样子吗?
(请一位男生上台表演“冻僵”的样子,该生全身不动,手曲停空中,眼睛也不转动,嘴张开。通过表演让学生理解“冻僵”一词,为下文教学触摸感受“温暖” 一词在脑海中有个表象基础。)
师:就在快要冻僵的时候,小男孩挥笔一画,给天空送来了一轮火红的太阳,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很温暖,手和脚又能动了。
师:火红的太阳不单单温暖了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它还温暖了谁呢?
(多媒体出示图片:冰冻的小河、冬眠的青蛙、光秃秃的小树。)
师:看图,你能用上“温暖”一词说一句话吗?
生1:阳光温暖了冰冻的小河,小河哗啦啦,唱起了欢快的歌。
生2:阳光温暖了冬眠的小青蛙,小青蛙醒来了,蹲在荷叶上尽情歌唱。
生3:阳光好温暖,照到了高山上的小树,小树长高了。
生4:火红的太阳给小朋友带来温暖。
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到一些零散的词汇、语言,能够去运用和展示的机会并不多,要体会成功的喜悦就更不容易。所以,抓住“冻僵”、“温暖”两个重点词展开教学,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理解感受冬天的冷,小朋友的手和脸都“冻僵”了,从而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牵手”词语“温暖”,提取“温暖”一词进行说话训练,词语的再生功能越来越强。与此同时,通过及时展示的平台,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语。
实践证明,低年级的词语教学必须要重视,每一个词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生命,我们老师要多想办法引导孩子理解词语,如:帮助孩子唤醒生活情境,通过重现生活片断来理解词语;通过抓重点词语,引导孩子在声声的朗读和背诵中积累词语;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掌握的词语。只有这样,才能使词语内化为孩子生命活动中的一个个小细胞,让词语教学焕发出它本来就有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幼琴.《情境:让词语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6).
[3]许叶.《还生活原面目,显词语真本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3).
作者:郭妹妹
学校:厦门市高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