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青:小学习作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1/6 9:47:29
在色彩斑斓的历史长河中,现代语文教学,伴着岁月的潮汐,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程。如今,语文新课标的绿意正涤荡着旧有的语文课堂理念和课堂运作方式,时代呼唤我们构建起生命的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置身于这片新绿之中,我们不能不反思过去。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为课文而课文,为作文而作文。课文教学过分追求课堂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性功利,而作文教学则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从而使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呈现出各自的单边性,使语文教学陷入顾此失彼、非此即彼的泥潭不能自拔。
俗话说:“双桥好走,独木难行”。课文是写作教学最好的范例,课文教学理应成为作文训练的主阵地,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主渠道;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理应以课文为本源,充分利用课文的综合示范作用及其不尽的艺术魅力,去打开作文殿堂的神圣大门。否则,只靠两周一次的作文课,就想让学生写出个性独特、文采斐然的文章,那无疑是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由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一起双双飞。
一、心有灵犀一点通——《我的空中楼阁》
叶圣陶曾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其实课文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与信息传递的空间,是一个心灵交汇、情感碰撞的磁场——这里熔古今于一炉,集中外于一体。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有着极高的艺术性和人文性,它们感动着老师,也感染着学生,是学生作文训练的精神盛宴,智慧的大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文,使学生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用课文之情去激发学生之情,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与作家“心有灵犀一点通”。
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作者那清丽脱俗的文笔,优美动人的语言,柔和、温婉、含蓄的风格……深深地拨动着学生心灵的情弦;同时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也唤起了学生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点拨:作者是一个用生命经营梦想与快乐的人,她笔下的“空中楼阁”就是她心灵的归宿。如果作者失去了它,就会像徐志摩失去康桥,基督徒失去上帝一样,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间小屋,它可能在山上,可能在林间,可能是放飞的小鸟,可能是海边的半个夕阳……那么,你的小屋在哪里?你是怎样经营你的小屋的?……这种特殊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思想的精灵,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碧海蓝天之中。下面附上张亢同学的习作,以窥斑见豹。
给李乐薇的一封信
尊敬的李乐薇阿姨:
您好!学了《我的空中楼阁》后,我内心感触颇多。清新优美的文字,引领我进入了您的“世外桃源”。那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令我心怡;那“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更令我神往。
我也拥有自己的小屋,它也很袖珍。既不能“举目千里”,也不能“俯仰天地”;既没有“山外青山”,也没有“绿野阡陌”。但它却是我的“领土”。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布置它的摆设,设计它的风格。无论何时,只要走进我的小屋,我的心境就会变得平和,我的心中就会涌现一种快乐。
炎炎夏日,享受清凉;萧瑟冬天,汲取温暖;
淅沥雨季,倾听水声;纷纷雪天,欣赏美景。
这小屋是我童话故事里的“家”,我就是那纯洁的小姑娘。早起时,我会带上小篮子,轻轻对小屋说声:“我出去了”,然后便化作蝴蝶,飞上蓝天;日暮时,我挎回一篮子草莓,幸福地对小屋说:“我回来了”。我就在这神话般的现实小屋中坚守着自己心灵的一份宁静。
同时,我也常常幻想我未来的小屋。 ……我有很多梦,它们就像您笔下的“空中楼阁”一样,是我美丽的希望。我坚信只要我心中有梦,哪里都是我的幸福家园!
此文的小作者,在受到作家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之后,搜寻出自己在生活中或记忆里的朵朵心灵的浪花,用清新、自然、流畅、隽永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精神家园,使自己的思绪徜徉在风和日丽、碧海青天的自由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作者用真情放飞了双目慧眼,她在生活中找到并坚持着自己积极向上的小屋,她一定不会空虚,她一定是个幸福又快乐的人!
二、反弹琵琶半遮面——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国教育学家乔治•布朗在他的《生动的课堂》一书中指出:“通过精神的‘幻想旅行’就会得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峰体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正是凭着幻想,用她手中的彩笔,潇洒自如地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幅可观、可闻、可言的全方位的图景。随着绚丽多彩的画卷的展开,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求。这是一面思想的旗帜,是一座人格的丰碑。
在教这篇文章时,我想到了美国著名的M•S斯特娜对其女儿实行的“自然教育法”,她在女儿小时候和她玩一种“蒙眼睛”的游戏。让孩子在不用眼睛的情况下去体味身边的事物,以此培养孩子的感受感知能力。于是,我决定利用这篇文章振聋发聩的力量反弹琵琶,给学生布置一篇《假如我失去三天(三年)光明》的作文。在课文教学中,当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人格光芒穿透时空,在学生的心中闪耀时,我适时地启发学生:对于我们明眼人来说,“世界是一个沉沉的黑夜,是一个无法探索和难以找到光明的世界”,因为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视力不过给我们增添了一点方便罢了,它并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生活意义。……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假如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失去三天(三年)的光明,我们将怎样对待生活呢?……下面是付晓明同学的一篇习作:
假如我失去三年光明
假如我失去三年光明,我会像一个癫狂文人那样,捧着一本书,去体味盲人阿炳、海伦的感受吗?我会在恢复光明后狂呼“啊,光明多么伟大,我热爱光明吗?
不!我不会!
假如我失去三年光明,我不会跳入他人的桎梏。黑暗是自己的,痛苦与欢乐也是自己的,干嘛要与他人扯上关系?
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如本山所说,“在周围修起一道一丈二尺高的围墙,在墙上拉上电网,再在围墙外修四个炮楼,昼夜把守,然后再订做一个七斤半重的锁头把两扇大门砸上。”总之,我要与世隔绝,在与世隔绝中品尝独立的黑暗。
最理想的镜头,该是倚在一个沙发上,一口一口地灌烧酒,屋里放着摇滚,震耳欲聋。而我则对着黑暗狂吼,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的情感,如古之鲁人,对岁月无常,对天地洪荒悲歌。
这时,我对黑暗说,我好快乐!
……
看了这篇文章,我们不禁要为付晓明同学独特的感受、个性化的思想、与众不同的文风而欢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小作者凭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凭着心中那支永恒的火焰,在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过程中尝试着用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在有限的课堂上做了无限的创造,创造出了自己凝视的世界,创造出了自己的昼和夜。而且文章中那充满个性的思想,不是一般的啃着泡炮糖、听F4、迷恋小燕子的独生一代所能达到的。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边城》
课文汇聚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篇佳作,它们是经过作家千锤百炼的优美的典范,这些文章虽经岁月磨砺,却依旧熠熠生辉。尤其是一些叙事类文学作品,作家往往艺术地设计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从而使作品成了文已尽而意未了的美文。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文教学中,可以原文为本为源,创设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进行叙写训练,刺激他们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让他们在写作中享受虚构的快乐,享受作家一般的自豪感。
被誉为现代中国“风俗画家”的沈从文的《边城》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诗,绘就的无彩画。它的结尾——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留给学生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生死无缘的感伤。那么,傩送是“永远不回来了”,还是“明天就回来”呢?于是在课文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等等等等》,“这原是没有时间流逝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当缓慢的旋律所营造出来的悲伤,深深地触动着学生,使他们沉浸在等待的美丽和等待的悲哀之中时,我告诉学生这首歌是著名歌星黄磊由《边城》演绎出来的,然后问他们,如果让你们来续写《边城》,你们将怎样来演绎这个故事呢?……请看胡浩同学的文章:
伤逝
那一夜,傩送走了,怀着一股仿佛毅然决然的坚定,就那样狠心地走了。他带走了自己一丝淡淡乡愁,也带走了翠翠一颗火热的心。从此,翠翠便每天坐在那块可以遥望天边的石头上,每晚站在曾经可以听见傩送唱歌的那条小河边,孤独地守望着。她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她只想等到他回来。
……
翠翠醒来时,旁边没有人。她只听见外面嘈杂的响声,还有人们的议论,“翠翠这孩子,怪可怜的,整日盼着二老回来,竟把身子弄垮了,哎……”翠翠不想去听,便死死地闭了眼,任思绪飘向远方……他看见她的傩送回来了,手里捧着大把大把的虎耳草,嘴里唱着她爱听的歌,岁月的风霜已将他磨练成了一个结实的男子汉。他看着翠翠笑,“翠翠,让我为你唱歌,唱一生一世……”翠翠的脸涨得通红,她的嘴角露出了幸福的笑,因为她看见对面的高崖上长满了大片大片的虎耳草,随风舞动着,仿佛在向她祝福。她的耳边尽是傩送那缠绵的歌声。歌声飘荡,而她正随着歌声翩翩起舞,她飞了起来,飞向遥远的天际,歌声里,她笑着,飞着,舞着……。
傩送年轻的生命被洪水吞噬了,翠翠在望眼欲穿的等待中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又是一场以悲剧而告终的爱情。在这篇文章中,小作者没有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只是像沈从文那样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素淡中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有蕴蓄隽永之致,可谓是《边城》续写的佳作。
通过几次作文实践,我发现利用课文的艺术魅力,情趣盎然地在课文教学中实施作文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正是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之间的互动平台。这个平台,不是“花拳绣腿”,也不是“装饰点缀”,而是“真刀实枪”,是学生开启作文殿堂神圣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正如音乐借助旋律、节奏,绘画借助线条、色彩展现它们的艺术魅力一样,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借助于这个平台,就能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如今,“新课标”的出台,为“灰黄”的语文教学吹进了一缕春风,时代呼唤着绿色语文教育,呼唤着语文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大气。而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旧瓶”来装“新酒”,如何让教学内容变成连接课文与作文的桥梁,这还要看我们教师的导航能力。但无论如何,我都坚信:只要我们肯于“采百花而酿蜜”“淘流沙而取金”,我们的努力就一定不会是“水中月”“雾中花”;只要我们有 “碧海深处探珍奇”的勇气,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像游鱼安闲腾跃于瀚海那样走近那条文字激扬的历史长河,在那源远流长的河流中,他们一定会激起一串串晶莹洁白的浪花!
作者:林德青
学校: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