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钦:读写相长,丰盈中年级学生的表达
发布时间:2015/1/6 9:56:20
摘要:作文质量的好坏与平时阅读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它们就像人的左右手,形影不离,彼此必须密切配合,进行相互渗透,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工作效率提高。而课堂的阅读教学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慢慢影响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但目前课堂中,还存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花开两枝,各显一处”的现象。可见,阅读课堂上的读写相长的有效加强是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表达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挖掘 渗透 品评 积累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①这充分证明了读与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新课标也把语文课程性质重新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②,重点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运用的特点。而培养学生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阅读教学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精心挖掘读写点-何愁没处下金钩
语文教材是体现新课标理念和符合学情的重要材料,是教师备课的凭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这么丰富的内容为我们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要想利用课文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习作表达能力,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是怎么写的前提,突出考验老师的水平。因此,我们老师要理解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要积极整合教材,把握年段目标,通读整本书,细读整组课文,关注班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然后找准并把握住每组课文或每篇课文的关键训练点,有所侧重地挖掘不同课文的读写点,找出课文与习作连接的脉络,为学生的写提供“有米之炊”。
其实纵观课文,每篇写的训练点很多,我们老师可以从一段、一句、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中发现语言的精妙,去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内容、情感怎样通过活生生的语言来体现的。如可以写感受,写心声,写开场白,写推荐理由,写读后感……写的内容是五花八门的。而写的形式也是各种各样:可以通过换位延伸进行仿写,仿写经典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也可以通过事件延伸,抓住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还有改写、扩写等很多形式,举不胜举。比如: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的读写训练点就不少,可以在品读完“百鸟出巢的生命之美”后模仿这种围绕一句话来写写“______变热闹了。”也可以在品读完“百鸟齐鸣的天籁之声”后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假若你是一只正在“鸟的天堂” 里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小白鹭,天堂》内容更了解,还迁移了习作训练,锻炼了学生动笔能力。再比如在《搭石》中,品读“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一段后,学生已经感受搭石人的美好心灵了,我们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进行仿写以内化学生情感: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这些读写训练点不胜枚举,此外,课后习题中的练笔也是一种有效的导练资源。只要这些写的点不是空穴来风,是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有效挖掘得来的,适合学情的,练学生需要的,都可以。
二、扎实渗透巧方法—要把金针度与人
阅读教学的课堂就像杨再隋教授讲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从这里可以看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样重要。前面确立了写什么,但培养学生怎么写尤为重要。要想让习作表达的根基牢固,就要把文本中表达准确、丰富情感的方法等渗透给学生,这样,习作这座高楼才会拔地而起,屹立不倒,这和古人“授之以渔”的教育观念不是不谋而合吗?
当然,每一篇文章值得我们老师渗透的方法很多:在表现手段上可练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方法;从结构上可练总分、分总、总分总、首尾呼应、过渡等;从写人的课文中可以学到了怎样抓外貌、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从写事的课文中可以学到怎样谋篇布局,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从写景的课文中可以学到怎样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处景物,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生动……如《触摸春天》教学片段,我让学生找出捉蝴蝶动作的词,
捉前:伸出 引导 伸向
捉中:合拢 拢住
捉后:扑腾
学生就知道原来这些表示动作的关键词语可以通过慢镜头展现出来,从而感悟作者慢镜头的写法的作用,更让人体会盲女孩安静所创造的奇迹了。这样的课堂渗透,导致在以后写人的作文中,孩子们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了。于是,在后来批改学生的每周作文时,我就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用慢镜头的方法写学校武术老师练太极拳的过程。
还有教学《她是我的朋友》,通过阅读课文,我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课题相同的语句,引导学生发现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这个课题有代表性,它所引用的不是普通的对话,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的重要句子。这样的课题不仅新颖,而且提领而顿,让文章富有表现力,直接反映了阮恒美好的心灵。根据这篇课文的资源,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像课文这样拟作文题目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就不用都以“我的同学”“乐于助人的小明”为题目,而可以用一些有特殊的意义,又体现文章内容的题目。这样的话,学生就明白题目是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必须认真拟题。在后来回去布置他们写人的文章中,我欣喜地看到了《我一定能行》《她在我心中》这样的题目;在写事的文章中也看到了《迷人的微笑》《他是最坚强的》这类有意义的题目。
当然,渗透方法很多,像《鱼游到了纸上》中通过旁观人的语言、神态、心理衬托出青年高超的画画技能,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这种侧面反衬的写法更加激发了读者对青年的敬佩之情,更突出青年忘我的精神品质。趁热打铁,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大胆想象,周围人会是怎么赞叹、议论的,当场写一写。在写一写中,学生已经要懂得适当运用衬托即侧面描写的方法了。只要我们老师能根据学情,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各种习作表达方法,学生就会得法于课文,得益于作文了。
三、有效品评小练笔——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叶老早就提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③这句话突出了只有写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的道理。有的老师教学时确实有这种意识了,给学生当场练写的时间,但因为时间安排的关系,写的练习常常蜻蜓点水,给予学生快下课的时间来写,或者放到课后写,变成写的训练没达到实至名归,流于形式了。一般课堂练笔只是个片段,或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的迁移运用,难度不是很大,最好能挤出十来分钟来写,,学生们是可以接受的。
有了写的成果后,工作就已经完成了吗?不是的。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写完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适当点评。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已经做到品读体味,渗透方法了,碍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没有进行当场点评。其实,同学和老师当堂的点评、激励,能使其他学生产生力求写好的积极心理,这种心理有利于智慧火花的产生,促使学生用心去写。这种适时的点评会让学生觉得练笔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点评重在互相启发,培养倾听能力,可以生生点评、师生共同点评。时间不一定很长,讲评时以鼓励为主。在点评中,使学生语言更丰富,语言更有序,语言更有意。
比如《生命 生命》,在品读完文中三个事例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探讨生命之外延:
1.生命还应该是什么?缤纷的生活给了我们丰富的答案,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带着对生命的进一步思索,走进那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去探究生命的含义。
学生书写心声: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生写时,老师就可以巡视点拨。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当场点评,请学生读或投影仪出示学生的参差不齐写的句子进行交流反馈。有的学生只写到生命是争奇斗艳的鲜花,只局限于植物。在点评中,他们的思维更扩散了,不但明白了原来生命外延是多么宽广,生命可以是自由自在的小动物,也可以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它可以包含蓬勃向上的大千世界……除此之外,他们还明白其他同学的遣词造句,吸收了同学的长处。就是这样几分钟的点评,让后来学生们交上来的练笔质量就高多了。有学生写:
生命是奉献,它可以让人永生!
生命是勇气,它可以缔造灿烂、辉煌!
生命是一盏灯,伴我们度过无边的黑夜,引我们走向黎明!
生命就像蜡烛,即使短暂,也要在黑暗中出现光明!
生命就像水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化雨来滋润万物。
从以上可以看出只要我们老师能根据实际有效进行适当点评,长此以往,学生的点评能力越来越佳,表达能力也越来越高。
四、鼓励积累好词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巴金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他的这句话突出了平时积累的重要性。而我们教师引领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也是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课文中的词语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单位,有的词语凝练含蓄,富有韵味,有的词语经典永恒,别有内涵,这些词语就像熠熠闪光的宝石串起了课文这条项链。让课文变得有内涵。因此,我们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词语,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采撷这些红宝石,作为写作的资源宝库。
还有的句子、段落语言精妙,描写生动,对课文的内容及感情都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让人读完还有余音绕梁的感觉,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我们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背诵其中的好词佳句后,再摘抄到自己的采蜜本。日久天长,这样的妙语荟萃在头脑中积累多了,学生记忆犹新,厚积薄发。这时,老师适当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同时,在作文评点时不失时机地表扬那些懂得用上课文中积累的好词佳句,这样就促进了学生的积累欲望,促进他们不断懂得运用和润色好词句,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字,让自己的作文越来越出色。
就像《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通篇语句优美,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天堂。不论是写融化的雪水,还是写密密的塔松,都让人置身在美的意境中。特别是写柔美的鲜花: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的成丈高的野花,花朵赛过八寸的玛瑙盘,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我们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充分利用这些优美句子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后,鼓励他们背诵、摘抄,学生在以后写花的习作中,也会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了。
而如《秦兵马俑》中,那么多“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再加上句中的生动的动词,把兵马俑神态各异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背诵基础上,还懂得学以致用到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等等,这不是积淀语言的良好效果吗?而课文也明确指出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有了老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自主摘抄,学生的好词佳句的源头越来越多,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不是日益丰富了吗? 新课标的修订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只有语文课堂这位巨人,一如既往地走得掷地有声,不断地立足课堂,立足新课标,立足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不过度贪多求全,训练到点上,夯实阅读教学的练笔基础,阅读教学就会与习作相长,丰盈学生的表达。
参考文献:
1.郑生强:《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宁夏教育,2004年版.
2.陈宝铝:《本色语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版
3.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作者:黄艳钦
学校:福州市钱塘小学屏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