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端:浅谈新课标下低年级识字教学几点策略
发布时间:2015/1/6 10:37:01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中明确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可见,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凭借教学机智,大道至简 ,走向返璞归真。方能使课堂汉字教学充满灵动与生机,提高课堂效率。
一、润物无声,积淀良好的写字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小学阶段主要是习惯的教育,也是培养习惯的黄金时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字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教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时,不是说:食指和拇指执住笔杆,用中指抵住笔杆……而是将它编成儿歌:“小朋友,写字了,细细铅笔手中拿,拇指食指捏住它,笔杆靠在指骨上。”让学生边读边做,掌握执笔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执笔方法,怎样让他们迅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呢?也编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眼睛离书一尺远,太近要得近视眼。手指离笔尖一寸远,头正身直姿势好。身离桌边一拳头,防止桌子压胸口。一尺一寸一拳头,牢牢记在心里头。”教师将大道理简单化,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并以此为训练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这样,文字的“象”便像慢镜头一般一个一个打开、放大,并连续地在学生的脑海中播放,于是,孩子们在“润物无声”中慢慢养成了写字习惯。
二、入情入境,鲜活汉字凝聚的情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情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如:在教学基本笔画“卧钩”,我很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一个可爱的孩子平躺在床上,她的头轻轻地(突出此笔画起笔要轻)枕在稍高的枕头上,两只脚一起顽皮地向左上钩着”。而且,一边说一边配上动作,学生们便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个难写笔画的要点了。
如:在教学基本笔画“点”和“提”时,我先播放一段带有雨声的音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听了这段音乐,你们好像看到了中国汉字里的哪些笔画?然后我出示范例讲解:今天,我们要练写的基本笔画“点”就好像是落在水里的雨点儿,而“提”就似落在水里的水珠。就这样,学生在音乐中饶有兴致地练写起基本笔画“点”和“提”。
又如在教学“溪”时,学生极易将右下方的“大”写成“小”,我这样告诉学生:“这个“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山间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小河水清澈见底(三点水)一群勤劳而美丽的姑娘正在用大手(大、爪子头)洗着丝麻的衣服(幺)我边说边在字上比划着,孩子们立刻心领神会,马上牢牢地记住了字形。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如此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不仅愉快地接受了书写指导,而且会更乐意一笔一画把字写工整。
三、会意举象,丰富汉字蕴意的画面
语言文字往往是抽象模糊的,但只要静静地思考、咀嚼,用心地会意,便能真正读出它的魅力和神韵。
如:在教学“明”时,我告诉学生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教学“生”时,我告诉学生是“牛过独木桥”。教学“告”时,我告诉学生是“一口咬掉牛尾巴”。教学“乌”字时,学生极易将“乌”写成“鸟”, 我请孩子们自己思考,学生们充满自信地说:“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如:“雷”“雪”“霜”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富有形象性,都与“雨”有关;“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钩点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让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又如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饶有兴趣地说字:“上小下大,形似山尖—尖;一人依树,立足休息—休;色彩丰富,鲜艳美丽—艳;不端不正,东倒西歪—歪……”
如此举象,让汉字鲜活起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字,如临其境。如此举象,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想象画面的能力。
“心中捂出始知深”。正如作家袁鹰在《汉字的魅力》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华汉字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汉子集形体、声音和辞意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代替的。”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领孩子走进汉字这个奇妙绚丽的大花园,让汉字教学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作者:李淑端
学校:泉州市安溪金谷三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