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薇:浅谈语文课堂中的朗读
发布时间:2015/1/6 14:21:39
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朗读,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这样精辟的见解:“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简化教学头绪,精简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大作用。
那如何重用朗读——这“物廉价美”的教学方法呢?就平时的积累,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寻求不同,释放情感
我们都知道在教学上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朗读的指导上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时,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揣摩观看者的心情,感受画家绘画的精湛技艺。
师:现在,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商人或教书先生,看到戴嵩画得这样栩栩如生,赞不绝口。你会怎么说?先自己练习一下。
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反复的地方语调越来越高)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当时商人正在看画,当他越看越像时,他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激动,所以语调越来越高。
师:说得太精彩了,你读得也很精彩!请刚才选择商人的同学一起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让我感觉如临其境。那教书先生的话又该怎么读呢?
生:读(反复的地方语调越来越高。)
师:你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很好。刚才同学们读到反复处,语调都是越来越高。谁能改变一种读法?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反复处语调越来越轻,一边还扇着扇子。)
师:真精彩!请问这位教书先生,你在欣赏这幅图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被陶醉了,所以语调越来越轻。
师:还有谁愿意读的?
……
师:同是赞扬的话,采用不同的读法,同样表达了赞扬的情感
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读法中感悟课文蕴含的意思,在感悟的基础上带动朗读,并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扬。
二、巧妙引导,入情入境
通过朗读去体悟文中字里行间跳跃的情愫,去与文章的作者激情碰撞,这对于大多的学生而言都不是件易事,而老师的适时引读,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巧妙的引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能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画家与牧童》中“画错啦!”这句话时,我设计了几个小小的牵引:
师:牧童看到画家画中的牛尾巴朝上,而周围却围满了人,自己个子又小,生怕画家听不见他的意见,大声地喊:
生:“画错啦!”(大声地读)
师:这么多人都在不停地称赞,牧童生怕画家把画错的画买了出去,着急地喊:
生:“画错啦!”(急切地读)
师:小小的牧童在从一群的围观人中挤进来着急而大声的喊:
生:“画错啦!”(着急而大声地读)
学生在我刻意的引导下,读出了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语速,一次一次递进的朗读,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小牧童,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牧童当时的心情,理解了牧童的勇敢,同时也再次体会了画家的著名。可见,教师适当的旁白引读,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从而理解了文本,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语言,读出情感
朱熹讲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要做到“心到”,就要进入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体会出情味,产生出语感;才能引起学生内心感受与情感共鸣。听了窦桂梅老师教学的《秋天的怀念》一课后,深有感触,整节课中,窦老师用了大块的时间,引导孩子们品文字,读句子,思问题。通过对三个“悄悄地”把握,奠定了这节课教学的基调。伊开始,窦老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着眼于“悄悄地”这个词,理解这个词能体现母亲的“忍”;然后让学生通过有“悄悄地”和没“悄悄地”的对比朗读,从而感悟出在这个词背后所蕴藏的母亲的良苦用心;接着让学生把母亲的关心具体化,并在老师的追问、点拨下,思维更上一个层次;最后让学生“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这样一次次地读,情感一层层递增,递增的情感又促使孩子们读出更多的感受。整个课堂就在这样一个情感的磁场中,缓缓而有序地进行着,学生在其中,自然就读出了史铁生母亲心中的痛心、担心、耐心、细心、小心……而这样的读是老师所无法指导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会,读出个性化的韵味朗读。
师: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才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
师:母亲这“悄悄地”忍的细节被你发现了,感谢你给大家的启发。请你们任选一句读一读。
生:……
师:现在,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生:……
师:还能把母亲的关心说得再具体一点吗?
生:……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
……
师:你们真会读书呀!由于你的启发,引领着大家体会到母亲痛心中还要细心、耐心、小心——因此,这“忍“中透着的是看不见的爱。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既要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又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当文本的内容引发了学生产生独特的感受,那朗读就有味道了。所以孩子们在读母亲三次“悄悄地”句子时,读得轻而慢,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母亲的无奈、无助、无怨与无悔,从而对文章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四、设身处地,激发情感
读是理解的外部表现,能把“味”读出来了,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文本。在语文的课堂上,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相对比较浅显,于是我们经常会创设一种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带着感受朗读,例如在《浅水洼中的小鱼》教学时,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移情换位的思考:
师: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时间长了,这些小鱼再也回不了大海,他们会怎么样呢?同时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学生带入小鱼所处的环境中,感受小鱼的难受与痛苦。
生:会干死
生:会晒死
生:它们好可怜
……
这样就将学生带入到小鱼所处的环境中,难受着小鱼的难受,痛苦着小鱼的痛苦,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觉得自己像是一条条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了,这时候让孩子再读文章,就不需要做过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自然而然就把小鱼的被困的难受,处境的危险读了出来。
在学生感受后,结合“困”象形字的特点,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小鱼的难受。
师:你看,这个“困”字。这小鱼就像“困”字中的小树一样,四周被紧紧地围起来,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也喝不到水,它们感到非常难受。
师:你们在看“蒸”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下面的四点像太阳的光芒
师:对呀,像太阳的光芒炙烤这沙滩,炙烤着小鱼,他们快被烤干了,当然非常难受啊!就让我们把小鱼的难受的感觉读出来。
这样,抽象的文字被赋予形象的说明,学生的情感在一次次的铺垫中得以感受,学生的读就水到渠成,不仅深刻地感受到小鱼的危险,而且通过朗读将内化的情感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
五、展开想象,放飞情感
朗读指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轻、重、停、连”等技术问题,实则在其“神”。它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飞扬。只有“情动于衷”才能“行于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关于朗读的指导,如“层递推进法”、“情境创设法”、“气氛渲染法”等等,只有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有机融为一体,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灿烂的火花。
作者:林欣薇
学校:福州市龙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