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杰:谈小学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教学
发布时间:2015/1/12 15:10:29
摘要:从人物语言切入解读文本,呈现矛盾点,引发认知冲突,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人物语言 认知冲突 唤醒思维 有效教学
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等,是人物思想的直接体现,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人物因矛盾而丰满,课堂因矛盾而精彩。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叙事课文中包含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描写,教学中由人物语言切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运用人物语言为教学服务可以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情是复杂的——在冲撞中揭示规律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教学中,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新问题无法解决,从而脑子里产生的一种思维矛盾状态。
请看《自然之道》中的一个片段的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找出导游说的话,读一读。
生:1、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师:同学们,读了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从导游的第一句中知道导游深知“幼龟离巢入海的自然之道”。
师:你是怎么知道?
生:我从导游“若无其事”说中体会到的。“若无其事”是说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导游根本不把嘲鸫啄食幼龟这件事放在心上。课文第5自然段写到“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这只幼龟冒着生命危险来“侦察”被叼走也是自然之道,没什么大惊小怪。
师:你真会读书!你既能抓住重点词语,又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你能若无其事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生:(读)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种方法说说你从第二句话中读懂了什么吗?
生:我从“悲叹”一词中体会到了向导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感到懊悔。课文第5自然段写到“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而“结伴而出”的结果正如课文第6、7自然段中分别写到“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拦,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也为向导的错误决定感到悲哀,幼龟们太不幸了!
师:请你把向导的悲叹读出来。
生:(读)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话你们会发现什么?
生:读着这两句话我感到了向导前后矛盾的心理。向导明知可能会发生的悲剧,却还是“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可我不明白向导明知会好心办坏事,却偏偏还要抱走那只小龟?
生:可能是因为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吧?
生:可能是自己是导游不想与游客发生不愉快,想让游客高兴吧?
生:可能是想用事实让游客明白“幼龟离巢入海的自然之道”吧?
生:这也太不人道了,对群龟是不公的?
生:看来以后去旅游,事先要先了解旅游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生态,以免犯类似的错误。
……
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设计了让学生探究体会向导说的两句话这一环节,将向导语言的矛盾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突破“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这一教学重点。
学生在文中找出向导说的两句话后,逐句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体验,并在朗读中加以感悟,接着比较两句话的矛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向导的情感变化),最后展开辩论揭示“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然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学生在自主、自由、开放中还原矛盾,分析矛盾,化解矛盾,学生阅读兴趣在提高,思维在碰撞,体验在加强,思考问题的角度在拓展,语文素养在提升。
二、嘴是厉害的——在矛盾中达成共识
在《将相和》一课蔺相如和廉颇一文一武,在两国征战中武官不被重用,而文官却步步提升,课文将这一矛盾集中在“一张嘴”上,因此《将相和》一课教学的“秘妙”就在于廉颇的语言“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和由此而追溯的蔺相如的一系列语言。教师抓住这一“秘妙”引导学生知其然,又创造条件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矛盾中豁然开朗。
教师在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三个故事的联系后,让学生读如下一段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教师反问:蔺相如立功仅仅靠一张嘴吗?
赞同廉颇一方的纷纷拿出“证据”,文中蔺相如就靠“一张嘴”: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5、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另一方据理力争:从蔺相如这张嘴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勇敢,没有他的机智勇敢就没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正是靠蔺相如 “不畏强暴”的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至于让秦国欺侮;正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一心为国,他深知∶如果他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他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赵国啊!
最后双方形成共识: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教师的引领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教师创造性地解读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制造“矛盾”引起冲突,深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目标。
三、心是善良的——在比较中深化主题
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气氛平淡,没有教学高潮,学生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
《穷人》一课写了渔夫和妻子桑娜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生活很穷困、却还愿意收养邻居的孩子,突出了他们的善良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课文中桑娜富于感性,优柔寡断,先做后想;而渔夫则富于理性,坚决果断,先想后做,思维方式不同,看似矛盾却集中突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特点——善良,有爱心,一心为别人着想。
师出示下面两段话: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师要求学生读后思考: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桑娜和渔夫?他们在对待西蒙的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写了桑娜的内心活动。桑娜发现西蒙死后,孩子无人照顾,她什么也没想就直接把孩子抱回家。把孩子抱回家后却忐忑不安,内心非常复杂。桑娜感情用事,先做后想,她的直觉就是先收养孩子,可见她多么善良啊!
生:对渔夫,作者侧重了对他的语言描写:“嗯,是个问题!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理性判断,先想后做,他决定先把孩子抱来,认为自己总能熬过去,心里想着别人啊!
师:是啊,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差异,可以通过他们面对相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并在对比中加以表现出来,从而突出人物的形象。教学中,教师围绕桑娜的内心独白和渔夫的语言设置情景冲突,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异中求同,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形象清晰可见。
我们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文章,常在重要的地方运用一组前后意义矛盾,或不协调的词、短语、句子互相修饰、限制、搭配,形成强烈的对比。矛盾表达之处,往往是文章的疑点,同时也是文章内涵深刻之所在。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疑点,善于思考,顺势而行,不断加深对语境的认识,这样我们就能逐步学会对复杂感情的理解和表达。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是我们教师的义务与责任,有效整合可以创造教学的一片灿烂天地。
作者:肖明杰
学校:三明市宁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