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声云:试论语文老师语言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5/1/12 15:39:04
摘要: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好好斟酌,无论课前导入,还是新授课以及课的总结;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无论是评价语还是过渡语。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必须是正确规范的,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激情的,并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不说学生听不懂的话。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有效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倒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语文老师的语言应该更规范,更严谨,更生动。新课标提倡课堂的有效性,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的话不能太多,不能太啰嗦。提起“啰嗦”这个词,孩子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妈妈和老师。因为妈妈和老师最担心孩子听不懂,所以总是一直重复或强调要交待的话。不曾想,“言多子不孝,言多生不听。”一方怕听不懂,一方又嫌啰嗦,很矛盾。况且,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是需要讲效率的。怎么办?这就要求老师不断锤炼在课堂上的语言使之简约而不简单。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对象来考虑在课堂上应该在什么时候讲什么话,怎么讲。当然,也要根据授课过程中的需要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讲究课堂语言的艺术使之简约而不简单。
一、准备好课堂教学的导入语
教师所设置的课前导语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要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帮助。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小男孩做错事后害怕的心理,要教孩子把这种害怕表达出来,又想让学生积累些好的词句。我就把自己参赛时紧张、害怕的心情,与学生参加公开学习时的紧张情绪产生共鸣,通过一起朗读关于描写害怕的四字词语来理解害怕,消除害怕,从而也积累了词语,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师:今天有这么多领导和老师来看我们上课,同学们害怕吗?说实话,老师此时的心里很担心,很害怕,担心同学们是否喜欢我上的课。害怕课没上好,老师听说如果心里害怕。说出来就不害怕了。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这些关于害怕的四字词语吧。通过朗读,学生就不再紧张,课堂氛围也活跃了。师:现在,我们带自信一起来学习《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吧。当然,这导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不同老师的不同风格来设计,可以从课题导入,可以从重点语句导入,可以从故事主人公导入等等,但不管哪种导语都要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二、整理好课堂要呈现的问题
课堂上问题的呈现语要简明扼要,让学生一听就明白老师问什么。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中,我一共设计了3个问题:课题中“我”指的是谁?你又指的谁?老奶奶为什么为小男孩感到骄傲呢?我们能从小男孩身上学到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及理解小男孩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堂上,呈现的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的问题没有价值,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需要老师大量的讲解。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初步的答案,在老师和同学地共同探讨下更加明确。可以说,设置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走进文本,去体验,去想象,去感悟,去探究,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有效且重要的手段。
三、传授好课堂教学的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光滑”、“攒”、“顿时”、“便条、信封、信箱”等生字词,我是用“随文识字法”,教师的指令简单易懂,在教学不同的生字又用了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光滑”时,我运用的是事物辨认法:课前准备两块石头,一块是光滑的,一块是粗糙的。老师问:小男孩是用哪块石头砸破老奶奶家的玻璃?学生通过辨认,更直观地理解“光滑”一词。教师双手分别举两块不同的石头,说:“这就是光滑,这就是粗糙。”在理解“攒”字时,我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小男孩攒钱用时长,用时长达三个星期不是一天、两天;再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小男孩每天送的报纸不是一张两张,而是满满一个书包,从而让学生理解“攒”是“积累”的意思,学生也感受到小男孩积攒修玻璃的钱不容易,从而理解他知错就改和勇于承担的品质。教具、插图等辅助语言与口头语言的结合使用让教师的指令变通俗了,学生就容易懂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
四、回答好课堂中学生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对老师所讲的课感兴趣,而且有开动脑筋思考。老师必须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为学生答疑解难时,语言要正确规范,通俗易懂。小学生无论是知识积淀还是生活经验都比较少,所以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用最通俗的语言,用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为孩子答疑解难。语文课中老师的讲解,有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在与学生共同阅读,一起感悟中理解语言文字中蕴藏的知识或情感或道理。例如:我在执教《我为你骄傲》过程中,有一个学生问:老师,“顿时”是什么意思?我不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顿时”,并读一读它所在的句子:小男孩把信封投到信箱里,顿时,心里感到无比轻松。我再问:什么时候,小男孩内心感到无比轻松?学生:小男孩把信封投到信箱的时候。我才告诉学生:“顿时”就是事情发生的短暂的那一时刻,有“一下子”的意思。这样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当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耐心的较规范的回答。如果当场回答不了的,也要敢于面对,或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或利用多媒体进行查阅等手段来寻找答案,教师再用较规范且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正面回答。教师说能为学生解开疑惑的话,才是有用的话。
五、提炼好课堂教学的评价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要真诚,要有针对性,要有启发性且具有人文性。例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的生字过程中,预想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字形。有一学生提出用想象法记住“玻璃”这个词。想象法记住字形是很好的方法,但学生的想象比较离谱:一个人靠在墙上,这样的想象无助于记住“玻璃”这个词。我当时的评语是:“你认为这样记得住吗?如果你记得住,你就这样记吧。”这样的评价语就不太有启发性,如果能改成“你的想象记字法很特别,但如果想象成大王穿上皮鞋,大王要离开王宫”就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玻璃”这个词。再如,教师表扬学生表现很好的评价语通常是:“你真棒!”“你很厉害!”“你好棒哟!”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微笑、点头或轻轻晃动手指来表示自己的观点会更有效,如果能有针对性的说出学生棒在什么地方,会让发言的学生感到老师的称赞是真诚的,同时让听的学生明确并巩固老师表扬的内容。教师精彩而恰当的评价语言就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设计好各环节间的过渡语
过渡语是指由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科学得体地运用过渡语可使教学自然紧凑,承上启下,既能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的衔接紧密、转换自然,使教学结构完整、内容贯通、思路相承,又能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迁移续接,达到教学内容、教学思路优化组合,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浑然天成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消化理解,激发情感。自然且带有启发性的过渡语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流畅性,为学生了解下个环节的内容做好铺垫。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可以是学生的一个问题,可以是对学生一句赞美,可以是对上一环节的概括……善用课堂教学过渡语,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锤炼好课堂教学的总结语
一节完整的课,从导入到结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个环节都很重要,课堂的结束语也不例外,要善始善终。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每篇课文的体裁也不同,所以,课堂结束语的处理各不相同是很正常的。但无论采用何中形式,都要依据课的内容,体裁以及学生情况来定。课堂总结语要简练且紧扣主题,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例如,我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总结语是:老奶奶的便条上只有一句话:我为你骄傲!同学们今天的表现也很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这样就把课的流程画了漂亮的圆,让老奶奶的宽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再一次记住并理解“骄傲”这个生字词。再如教《草原》这篇课文结束时,我就说:最后,我们就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中再次去领略草原的美吧!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歌声中,同时,课的主题也再次得到深化和升华。课堂的总结语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 ,有所悟 。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好好斟酌,无论课前导入,还是新授课以及课的总结;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无论是评价语还是过渡语。教师的语言都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必须是正确规范的,简明扼要的,通俗易懂的,生动激情的,并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不说与教学无关的话,不说学生听不懂的话。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郑声云
学校:福州市平潭中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