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月红:浅谈古诗教学四步曲

发布时间:2015/1/13 11:27:40

 

古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北师大版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把古诗教好、教活呢?

一、创设情境为先
      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故事创设情境:小学生尤其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当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七步诗》时,在释题时跟学生讲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
      2、图像创设情景:如教《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3、媒体创设情境。如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游园不值》中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苑风荷”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4、吟诵创设情境:“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声声见心,易唱动听,悦耳感人,所以运用吟诵引入法,在实践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
      二、诵读为主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诵读有两层含义:即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体味不到的,要突出“读”,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景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三、品情是关键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是古诗词的灵魂。学生要从古诗词中吸取营养,必须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发挥古诗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必须涵咏诗词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古诗词的兴趣,必须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要使学生“领情”,教师应该掌握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1、从作者描绘的意象入手,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创设的意境,进而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象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统一体,承载和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抓住作者在诗词中为我们描绘的意象,往往能体味出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滁州西涧》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渡口、孤舟这些意象,创设出一个幽寂凄清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孤独的感情和无人理解的痛苦。

2、让学生知晓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法

古诗词虽然可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议论抒情,但常见的抒情方法不外乎两种: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把自己的感觉和感情抒写出来,像李白的《赠汪伦》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直接写出他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是古诗词间接抒情最常见的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绘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写景、移情于景在古代诗词中极为常见。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融情于景,抒写了对秋景的热爱之情。

3、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夸张、想象、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虽然没有必要把这些名词术语教给学生,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教师可对诗歌中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适当点拨:作者实写出墙的一枝红杏,虚写满园的春色,表达出对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联想不可少

联想和想象,不但是古诗词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必不可少的方法。古诗词教学,离不开学生的“想”。体味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表达的思想感情,岂能少得了想象?

1、通过理解内容,用诗中形象唤起学生联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用简洁明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草堂春景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循着诗的思路,抓住诗句中的形象,展开联想。如第一句中的 “鸣”可引导学生联想小鸟清脆悦耳的鸣叫声,然后把黄鹂放人翠柳中:细柳泛绿的早春美景中,鹅黄两点,“鸣”于翠柳之中。柳静莺动,柳翠莺黄,动静相衬,翠黄相间……如此联想,便能获得身临其境的美感。

2、抓住生动形象、情感浓厚、意义深刻的语言。启发学生联想。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紧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让学生联系上下句,自己赏析体会。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体味到“倍”字深切反映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体味,充盈学生的感受。诗歌中的意境是由许多个别形象综合起来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个別到整体,再现诗歌中意境,让学生认知。如《枫桥夜泊》一诗中有“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 “钟声”这些个别形象,把它们融合起来,形成一幅“秋江夜泊客愁图”,在学生的研读、玩味中,让其形象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

 

 

作者:吴月红     

学校:晋江市永和镇启蒙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