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弋:关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能力的一点尝试
发布时间:2015/1/13 11:34:49
深入到位的文本解读可以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加强文本解读的能力就可以在课堂上搭建更高效更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习得方法。学生加强文本的解读可以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低年级学生如何在教师的示范及帮助下来尝试自主解读文本,培养初步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呢?我们知道,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较少,理解能力较弱,在课堂上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并不是白纸一张,他们通过幼儿园的学习及课内外的阅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语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事物愿意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有一定的创造性。这些都为低年级学生尝试自主解读文本打下必要的伏笔。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年级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进行培养:
一、培养倾听、学会评价的“金耳朵”
低段的阅读教学倾听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否认真倾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安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赶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边呢?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的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
同时朗读能力的培养是低年段的教学重点。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即了解词句意思的能力。” 因此,笔者尝试从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入手,通过示范引领让学生学会朗读,在学会朗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初步解读。例如:在每堂课开始部分,我都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已经了解了文章基本的感情基调。范读结束我来评选班级的“金耳朵”。评选的要求是学生能对教师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比如,来夸夸老师的朗读。要求学生不能用简单的“有感情,很大声”等笼统的词汇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明确到字词、句哪里读得好。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点,关注教师朗读的表情,关注教师范读时轻重的变化,也可以边听边想象画面。试以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课为例呈现常态课堂学生的倾听与评价: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
教师范读结束后提问:咱们班的“金耳朵”们,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1:请大家看第三自然段。(全班学生把目光集中到发言学生提示要分享的段落。让倾听的目标明确。)我听到老师把“一个一个”和“渐渐升高”这些词读得很慢。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慢吗?
生1:因为乌鸦是把石子一个一个放进去,所以水是慢慢地升高的。
师:你能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吗?生读。师:全班小朋友跟着这个同学也把这句读读吧!
生2:我听出疑问的语气。请大家看第一自然段。老师读“怎么办呢?”这句话语气上扬。还有老师读“到处”这个词是拖长了音。
师:你真有一对金耳朵呢!那“到处”这个词我又为什么拖长音读呢?
生2:因为乌鸦口实在太渴,水不好找,它找了很多很多地方,所以老师也读得长长的好像找了很久呢!
生3:我听出了高兴。请大家看第二和三自然段。“想出办法来了。”和“乌鸦就喝着水了。 ”这两个句子老师读的时候很高兴还面带微笑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你也带上表情带领全班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吧!
就是这样,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扫清了词句的障碍,了解了课文的基本情感。在倾听和模仿中朗读能力又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这样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教师通过略带夸张的语气,生动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听出关键词句,为文本的自主解读做好铺垫。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不这么简单。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尝试分层朗读法。我告诉学生,要想读好一篇文章先要读好一段话。要读好一段话必先读好一句话。读好句子首先先把词语读好。因此,在班级中我还开展了“金嗓子”的评选活动,以此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层次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第一个层次:先从词语的朗读开始。每篇课文都有许多要认的生字,教师把这些生字组成词语进行归类来练读。有平翘舌,前后鼻,轻声,儿化音等等,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来提醒同学易错的读音。在班级集体读词时做到三个要求。一读准确,二读出节奏不拖拉。三、部分动词、形容词还要带上表情动作来读。读词训练让学生不但读准读好字音,还培养了学生对词语的敏感性,为以后词语的独立解读打下基础。
在读好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个层次的训练:读好一句话。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低段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低年级的课文有很大篇幅的童话故事,儿歌,诗歌等题材。文章中有大量的疑问句,感叹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体验角色情感等方法引导孩子读好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遇到长句的朗读,则交给学生使用“魔法棒”(既画斜线)的方法进行断句,使长句读出语感和节奏。读好了句子,再运用课堂上的“金耳朵”引导学生读好段和篇。
经过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的长期坚持,笔者所带的班级学生朗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陌生的课文捧起书就马上可以读得有模有样。通过朗读领悟文章的内涵,通过朗读培养基本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抓住关键词,找到解读的“金钥匙”
词语的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打开文本阅读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也必定要重视词语的解读,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策略,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做好示范。举几个常用的开门“金钥匙”:
钥匙一:两个联系法。(既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
案例:《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
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文中的动词“踮”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好词语。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孩子们要“踮起脚尖儿”呢?学生带着问题在文本中找答案。原来,联系上下文中“安静的小院”“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深夜里,孩子们怕打搅老师休息,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来走路。然后,带着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轻轻地朗读这一小节。因为对词语有了深入的体会,朗读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联系上下文学习词语,低年级学生的词语理解还经常要借助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比如以下片段:
老师——
满树盛开的花儿,
那是我们的笑脸,
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挂牵”这个词不好理解,可以通过换词“牵挂”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了。接着问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是这样关心你牵挂你的呢?孩子们纷纷回忆起平时和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一下子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
钥匙二:对比发现法。
案例:《纸船和风筝》
“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这一自然段有两个重点词“漂流”和“飘荡”需要让学生理解。学生熟读课文后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河流”和“高山”,随手将词卡“漂流”贴在河流上,将“飘荡”贴在高山上。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有水就漂,漂流的漂是三点水旁”。 “有风就飘,飘荡的飘是风字旁。”经过对比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两个容易混淆的字词。
钥匙三:换词法。
案例:《酸的和甜的》
出示句子: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师:我们还可以说小猴子怎样爬上葡萄架呢?
生1:小猴子着急地爬上葡萄架。
生2:小猴子急忙爬上葡萄架。
生3:小猴子飞快地爬上葡萄架。
生4:小猴子连忙爬上葡萄架。
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通过换词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钥匙四:字形理解法
案例:《北京》
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矗立”:根据字形想一想什么意思?(图与文字结合)
钥匙五:充实内容法
案例:《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宣布大家要像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课件】大家听了议论纷纷,有的说:“ _____ 。”有的说:“ _____ 。”还有的说:“ _____ 。”
小兔子:晚上出来,多害怕呀,再说,我习惯白天出来,晚上睡觉的。
小松鼠:为什么一定要像他一样?晚上不让睡觉,谁熬得住啊!
百灵鸟:这下,我可倒霉了,晚上出来,怎么看得见东西呢?还不得撞到树上啊!
师:孩子们,像刚才这样,你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就是“议论纷纷”呀。在充实和补白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通过情境理解了词语,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理解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借助插图法,实物演示法,字典查找法等等。在课堂实践中,学生也掌握了较多词语理解的方法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拿着这些“金钥匙”尝试自主解词。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来理解词语,再在小组和全班的平台和同学们交流分享。慢慢地,学生就有了独立理解文本的基础。
1.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解读的“金点子”
独立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低年级儿童尝试自主解读文本的重要能力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经常有“十万个为什么?”在心里。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很重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都称为“金点子”。低年级孩子爱提问题,但是他们不懂从何下手提问题,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不会判断该如何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也要分布走。第一步,引导孩子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看题目提问题的好处在于:问题的范围集中,问题小,学生容易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培养了提问的积极性。如:课文《称赞》的课题。学生会提出:是谁称赞了谁?谁得到了称赞?为什么会得到称赞呢?称赞是什么意思?等等……带着孩子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文章中寻找答案,还能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的课题比较特殊,有的题目上带有双引号,有的题目就是一个问题,还有有的题目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疑问,这些都可以作为提问的目标:如《“红领巾”真好》《最大的“书”》《我是什么》《蓝色的树叶》《地球爷爷的手》……
第二步,可以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来提问。比如,《小鹿的玫瑰花》一课中: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这两句看似矛盾的句子可以引导学生来提出问题。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鹿弟弟原来说玫瑰白栽了,现在为什么又说没白栽呢?原来鹿弟弟是惋惜的心情,现在又为什么高兴了呢?引导学生带着他们的问题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深入思考小鹿的玫瑰花到底有没有白栽?
再比如《父亲和鸟》中的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三个儿子》:“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句子都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引导孩子学会提问的同时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慢慢学会了提问:抓住文章的题目来提问,抓住关键或难以理解的词句来提问,抓住课文的“小泡泡”和课后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提的问题也越来越有价值。同时课堂上因为学生善于提问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经常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比如执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当读到儿歌的第四段:“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这段话比前两段多了个“更有办法”。为什么说豌豆妈妈会比蒲公英和苍耳妈妈更有办法呢?
学生真是善于思考和发现。我让全班的学生一起来思考这个课堂上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啦,你看哪,蒲公英妈妈靠风,苍耳妈妈靠动物来传播种子。可是要是没有风或者没有动物经过,孩子们就没办法离开妈妈了。可是豌豆妈妈靠的是太阳公公帮忙。而太阳公公几乎每天都出现哪,所以豌豆妈妈更有办法。”
另一个学生回答到:“我也觉得豌豆妈妈最聪明,因为她晒在太阳底下,豆荚裂开,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可是,怎么跳,它们都跳不远。它们会落在离豌豆妈妈不远的地方,还可以天天见到妈妈,真是幸福呀!不像风会把蒲公英吹得很远,动物也会把苍耳带到遥远的地方,它们再也见不到妈妈啦!“
还有一个孩子受到前面孩子发言的启发,又有了自己的新想法:“豌豆妈妈真是太聪明了。因为豌豆生长的地方有土壤,豌豆落在妈妈身边也就能落在土里。而蒲公英和苍耳可能会被带到悬崖,屋顶,马路那些没有土的地方,种子就不能发芽啦!”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经过教师系统的分层次的提问题训练,不但养成了爱思考爱发现的问题意识,还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造力。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的那样:“如果你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培养不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
低年级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能力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及语感,培养学生对字词的敏感,培养问题的意识等等入手。激发起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为中高年级更加深入自主的解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弋
学校:鼓楼区教师进修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