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添珍:唤醒感知精灵,成就精彩作文

发布时间:2015/1/14 9:16:24

 

摘要:感知能力的训练,是以唤醒人的五大感官为基点,解决了学生习作困难的现状。要唤醒感知精灵,成就精彩作文,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单项与成型相结合的训练;在阅读教学和单元习作中渗透感知方法;积极创设感知的情景,丰富学生的材料储备,学生的写作天地才能越来越宽广。

关键词:单项训练 文本操作 情景创设 材料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时下,许多学生一提起写作文便两眼茫然,不知如何下笔。面对这一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组认为:克服学生作文困难的前提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感知。立足课堂教学,唤醒感知精灵,实现感知训练“常态化”,是解决小学生作文困难的有效途径。以下便是我从实践中总结的几点经验。

一、集腋成裘:从单项训练到感知成型

训练初期,教师可以把感知工具拆开来,进行单项能力的训练,以求一招一式,一课一得;在成型训练中,又要反复巩固,有所侧重,关照各项能力的提升。这样的感知过程,既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又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循序渐进、集腋成裘,从而使学生掌握技巧,形成能力,提升写作水平,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在训练开始的两周时间里,我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分别对学生进行听觉和触觉的专项训练。因为在日常的作文练习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笔下呈现的世界是没有声音,无关痛痒的,听觉和触觉被弱化、忽略了,处于沉睡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后,学生这两项感觉能力被唤醒了,在他们的眼中,事物变得有声有色,有冷有暖,习作的内容自然丰富鲜活多了。

如在感知杯子的训练中,我是这样进行听觉能力的训练:

生1:弹一弹,会听见“咚咚”的响声,好像小时候的玩具鼓。

生2:在扶手处刮一刮,杯子发出“咯咯”的声音,好像它在笑。

生3:我用笔轻轻一敲,杯子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让人听了精神一振。

师:我们敲杯子的不同部位,听听它发出的声音一样不?

生4:敲它的“头”时,会发出敲木鱼般的“咚咚咚”声,显得十分痛苦而沉重。

生5:敲杯身,发出“嗒嗒”的声音,好像雨打在玻璃上似的。

师:如果把这些声音融合在一起,可是一首无比美妙的交响乐。那么,再想想,它还可能发出哪些声音?

生6:用手拧动盖子时,会发出“呜呜”的声音,仿佛车轮子滚动似的。

生7:把杯子的杯口凑近耳朵,我听到一阵阵的吼叫声。好像是里头的空气憋得太久了,正在往外钻吧!

生8:我一个不小心,把它摔在桌子上。“嘭-----”的一声,就像石头砸在地上一样,很响。

生9:双手紧握杯子,用力地上下摇动,“哗啦!哗啦!”就像海浪在翻滚,使我心潮澎湃。

师:声音的世界也很精彩,大家一定要留心去感知它们。

二、润物无声:从文本学习到习作渗透

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能力的训练要善于挖掘教材这座“金矿”,与日常教学融合为一体,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最佳境界。

如《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写景课文,本组训练重点之一是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在通读课文,明白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作者使用了哪些感知工具,并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品读,最后进行10分钟的感知补充。学生跃跃欲试,表达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在学生掌握了感知景的方法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感知美丽的校园。正值金秋时节,桂子飘香,北雁南飞,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看、摸、闻、听等方式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回到教室后当场写作,思如泉涌、情真意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凸显了单元的训练重点,还以文本为依托,搭建了理论操作和言语实践的舞台,阅读教学与感知训练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同时,单元习作也是感知训练的一个着力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学生作文不外乎物事人景几类,在单元习作教学中渗透感知能力的训练,会达到事半功倍,点石成金的作用。

三、百川汇海:从情景创设到材料储备

感知能力的训练是一套有序、高效、易操作的作文训练体系。它不仅需要技术性、模式化,更需要情致的渲染和言语的铺垫。如果说感知能力训练是在“找米”,写作是在“煮粥”,那么我们还要准备些柴火,为这锅米“煽风点火”。

(一)情境创设,为感知燃起沸点。作文难教趣为经,作文难写乐做舟。如在进行感知人的训练中,我举行了吃苹果比赛的活动,学生置身在趣味盎然的场景中,感知能力如井喷,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写出的文章趣味盎然,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逼真传神,充满个性的魅力。由此可见,情景化的课堂,顺应了孩子的天性,燃起了感知的沸点,积蓄起可持续性的写作动力。

(二)材料储备,为感知注入活水。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感知的灵敏度提高了,懂得留心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但是行文时表达单调,语言苍白,虽然字数提高了,却无质上的飞跃,究其原因是缺少阅读知识的储备。因此,只有感知为重,多管其下,学生写作的天地才会越来越宽广。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比如做批注、圈圈画画、精读、略读等;组织新闻发布会、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搭建读书的交流平台,开放班级图书角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与数量。

其次,做读书笔记也是积累文章语言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的品质。有了丰富的储备能量,学生在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再次,丰富的生活感知是写作之源。感知能力的训练,就是在生活与习作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在躬身实践与切己体察中,获得精彩的体验。如每天进行课前5分钟感知汇报,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习惯和意识;在三八节前夕,布置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并感知妈妈的表现,写一篇文章作为礼物献给妈妈;让学生养蚕、种豆芽,将观察到的变化记录在习作材料库,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写成观察日记等。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学生就会多一份敏锐,多一份细腻,获得成功的写作体验。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以课堂实践为经,以感知训练为纬,编织一个美丽的习作教育梦想,让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更“自得”,更“敏感”、更“开阔”。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会作文学评主任田玉博士,中小学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报告,[A]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修订版)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加强可操作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解读》[J]人民教育,2012.增刊。

[4]王燕,《歪歪扭扭的足迹》[C],程汉杰高效阅读网,2011.2

 

作者:吴添珍 

学校:莆田市湄洲汕尾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