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例话•高中】对句子进行综合分析
发布时间:2015/1/15 15:11:44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要有一定的语文修养,倘若语文修养不足,常常会遇到疑难。
其实这里主要是对句子确切认知的问题。句子的确切认知主要是就其结构而言的。句子是怎样构成的,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含糊不得。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不单纯是如何使用语法术语的问题,重要的是语法观念的的适当运用,也就是说,通过确认句子的构成以更好地掌握住句子的含义,这才是阅读的目的。例如以下这段话:
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
第一分句之后是个转折,这一转到哪为止?这就是结果的确认问题。看来从“然而”一直到“可有”都是这转折后的一部分,这部分对第一分句的“确信”有所否定。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是“于是”以下所说的答应做文章了。经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鲁迅这几句话,反映了他对自己的勇于否定,反映了他探讨问题时一贯的科学态度。
理解句子的含义,还必须注意到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它是总领下文的,还是总收上文的;是承上启下的,或是前后呼应的。随时注意到这些情况,联系相关的内容来思考,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就会深刻很多。如果不把句子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对语句含义的理解显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理解。
深入理解文章的句子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需要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说到综合分析,其实也不神秘,无非是要善于把复杂的事物分解开来,分成几个方面予以正确的思考,而不是笼统地对待。这就是分析。把经过分析的内容恰当地联系起来,就是综合。前面说到句子结构的确切认知,谈到把握住语句的来龙去脉,都是对句子含义进行分析的种种角度,或者说是首先必须熟练掌握的某个角度。但这还不够。对句子进行综合分析,还需要体会它的表达效果,特别是那些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句,更要反复研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反映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和一定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结合一定的对象去思考说话者的意图,这就又涉及对表达目的的分析。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是有联系的,但前者更多地强调了读者的感受,后者更多地注重表达者的主观意愿。这也是对语句含义进行综合分析的两种角度。举以下三个例子:
1.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夏衍《包身工》)
2.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同上)
3.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许多人都想攀附他,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一天,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许多人围住他,追问究竟。他说:“我站在门口,阔佬出来啦,他对我说:滚出去!”(唐弢《琐忆》)
例1从表达目的上看,它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气氛的险恶,从表达特点上着眼,这样排比,分明起了渲染的作用,使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悲愤之情。
例2流露出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憎恶,转折语气的巧妙运用,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的前景必将到来。
例3就效果而言,我们大概会感到鲁迅的讽刺手段真是妙极了,就目的而言,这是鲁迅揭露当时的政府只知一厢情愿地依附美国。而唐弢写下这段话的目的,则是为了说明鲁迅对事物非凡的观察力和对敌斗争的独特风格。
对语句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的理解,常常是不断深化的。比如: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
(孙犁《荷花淀》)
最初很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几个女人在说她们的丈夫是怎么急着走的,她们在抱怨。但联系上下文一想,可能又会感到这儿主要不是抱怨,因为作者有交代,她们在“朝着愉快的事情想”,是在“说笑”,于是会进一步觉得这些话里虽有微微的责备,但更多的却是对自己的男人积极抗日的夸耀。如果进一步联系这篇作品的背景,可能还会感到这些语言所透露的情感相当耐人寻味,在对丈夫的些许不满中又反映出对民族大义的朴素理解。于是还可能体会到作者写这些妇女群像实在是对写水生嫂的有力衬托,这样就能更生动地表现中国女性纯朴而高尚的情感。这些理解显然是逐步加深的。而所谓逐步加深,不过是进行分析综合的角度有所变化,范围有所扩展。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只要能够切实按照前边提出的要求扎实地下功夫,对文章中语句的理解,一定能从表层含义进而窥见其深层含义,逐渐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