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艺莎:一次偶然的发现
发布时间:2015/1/20 9:31:51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我即兴讲了一个故事作为穿插,没想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我兴奋了,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口。
其实很容易明白,爱故事是人的天性,故事意识只要稍加培养和强化就会变得很浓厚,那样,我们自然就可以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奍大长进,让孩子们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果说一堂语文课是一道菜,那故事就是佐料,配上佐料,语文才会多滋多味;如果说语文课是幅画,那故事就是颜料,有了颜料,语文才变得多姿多彩。所以平时我就多搜集一些故事,以便课堂上顺手拈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中趣味故事的运用方法:
一、巧用故事导入
一节成功的课导语是关键,好的导语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也认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用故事来做导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缓缓的拉开了一节课的序幕,把学生的思想精力到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接下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教学《王二小》一课中,我先给学生讲述了王二小放牛郎的故事,在抑扬顿挫的讲述中,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想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的学习欲望,顺其自然的从故事过渡到了课文内容.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巧用故事辅助教学,开好导语有时会取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二、巧用故事帮助理解课文
如在上《我为你骄傲》一课时,先跟学生讲讲故事“说谎的放牛娃”,让学生明白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没人相信了。再学习课文,让孩子的诚信更让人感动,老奶奶那博大的胸怀更让我们佩服,从中学生也有了自悟的机会。四、趣味故事培养学生多方发散思维。
三、用趣味故事培养学生多方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为培养多角度创新、发散思维的能力,我补充了《推销梳子的故事》:有一个单位招聘业务员,由于公司待遇很好,所以很多人面试。经理为了考验大家就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用一天的时间去推销梳子,向和尚推销。很多人都说这是不可能的,和尚是没有头发的,怎么可能向他们推销?于是很多人就放弃了这个机会。但是有三个人原意试试。很三天,他们回来了。第一个人卖了一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看到一个小和尚,头上生了很多虱子,很痒,在那里抓。我就骗他抓头要用梳子抓,于是我就卖出了一把。”第二个人卖了十把梳子。他对经理说:“我找到庙里的主持,对他说如果上山礼佛的人的头发被山风吹乱了,就表示对佛不尊敬,是一种罪过,假如在每个佛像前摆一把梳子,游客来了先梳头再拜佛就更好!于是我卖了十把梳子。”第三个人卖了三千气梳子。他对经理说:“我到了最大的寺庙,直接跟方丈讲,你想不想增加收入?方丈说想。我就告诉他,在寺庙最繁华的地方贴上标语,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又使很多人去捐钱。一下子就卖出了三千把。”由此,在形象而充满趣味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学习并认识到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理解和收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用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上语文课时常会开小差,这是因为学生意志对情绪的调控能力还不强,适当用一些轻松活泼的故事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听课时有时太疲劳,会打瞌睡,这时我们要给他们打点清醒剂,我常会讲些有关睡觉的笑话故事。如一次全班同学无精打采的,我就讲了一个故事:成绩很好的生甲与成绩很差的生乙是同位。夏日炎炎,惹人发困,他们俩一同用书遮住脸在自习课上睡觉。酣睡声引来了班主任张老师。张老师面沉似水,命令生乙站起来,斥责道:“你看看人家生甲,睡觉的时候还在看书。你再看看你,看书的时候还睡觉,成绩怎能搞得好?”学生在大笑之余精神变得饱满起来了。
五、用故事对学生进行德育
一个道理,一种体会。对于小学生来说,把大道理生搬硬套显然效果不大,而把道理渗透到故事中却易于接受。如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我让学生说一说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为什么?于是,学生就说喜欢小枣树的谦逊、有礼貌,也喜欢小柳树的知错能改。我进一步让学生说说在我们身边的人的故事,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给别人做一个表扬卡,把他的优点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要骄傲,也不必自卑,更要取长补短,让自己进步。
语文区别于其它学科的魅力之一,即在于它的文彩。而故事为语文教学中增色不少。让我们为语文这道菜添上丰富的佐料,让我们为语文这幅画添上美丽的色彩吧!
作者:陈艺莎
学校:晋江市安海镇西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