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祯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发布时间:2015/1/20 10:30:31

 

摘要: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学生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生命,语文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课堂  生命  兴趣  生活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一振聋发馈的论断,给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多年来,踏着铃声走进课堂成为约定俗成的戒律,为了考试传授知识成了不用言语的共识,你问我答则成了课堂教学的不变旋律。久而久之,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无趣,失去了生命的张力,没有了生命活力,它近乎成了求学者的牢笼,教学者的苦闷。这样的课堂教学销蚀学生生命的情趣,忽略了语文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生命活力。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主动参与,培养兴趣

《论语·雍也篇》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具备了兴趣,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里到处贴着图画,五光十色的海水、各种各样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课一开始,我就播放相关的课件。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你们想继续欣赏这些优美的画面吗?让我们一起到富饶的西沙群岛去看看吧!”然后,我继续让学生观看课件,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这样,学生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兴趣非常浓厚,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个性化教学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富有创造性,这样课堂才有生命活力。如教完《小白兔与小灰兔》后,我问:“同学们说一说你是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呢?”大部分学生说喜欢小白兔,理由是:“小白兔不仅自己种菜,有吃不完的菜,还送给老山羊,说明它既勤劳又大方,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我并不就此结束,又提问持不同意见的三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喜欢小灰兔的,理由是:“因为小灰兔对老山羊很有礼貌,听了小白兔的话后,小灰兔会改正错误的……”学生们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于是,我因势利导:“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有很多优点,所以我们喜欢谁呢?”……这样处理,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学生认识到:人都是有优点的和缺点的,人无完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如:“其实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要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我还会鼓励他们多举手,如果他们回答正确了,我会带头鼓掌,让他知道老师很满意。哪怕回答有错误,我也不去批评,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 

三、走进生活,提高情趣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活力”。理论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脱离实际,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教学时,我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并真正受到启迪,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

1、课前向生活开放  

在教学《月球之谜》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月球的有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很难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了拉近学生与月亮的距离,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信息。课堂上,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有感人的故事,有优美的诗词,有动听的歌曲,……在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月球的有关传说和未解之谜,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课中创设生活情境

《桂林山水》一文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学生借助课本插图是难以理解的。教学时,我适时地播放一段我和朋友游览桂林山水的录像片,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所描述的优美画面也以形象地印进学生的脑海里。我边指着图说:“作者荡舟漓江从这个山转到那山,又从这儿游到那儿,人们好像已经怎样?”这时的课堂气氛显而易见,全班学生不约而同说出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表达,与视、听、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一致,拓宽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走出课堂,拓展学习空间    

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张扬的有效途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从而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教完《秋天的图画》后,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找秋天,观察秋天的景色,了解秋天景物特点,如花草树木,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等,再画一幅画,并进行文字描述,使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语言表达、创造等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学生喜欢活动,尤其是到野外去秋游、观光,实现情感体验,他们的心情会更加愉悦,把语文学习变成了情感需求,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示,真正动了起来。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动人。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沈巧明;后现代视阈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品质建构[J];教育探索;2007年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2005年

 

作者:陈祯富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西柯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