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丽虹:简单扎实教语文,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发布时间:2015/1/23 10:43:32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教师们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其实,语文课得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感悟、品味,学生正是在简单扎实的训练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我们要摒弃教学形式的花哨,不赶时髦,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以最适合的教学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追求朴实的教风,扎实的效果,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结结实实”。

一、简化教学程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曾听一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看花灯》时,安排了这样几个流程:第一,播放插入音乐的看花灯课件;第二,读课文;第三,画花灯;第四,展示花灯;第五,教师介绍花灯的来历;第六,展开想象,说说可以制作成什么样的花灯。这堂语文课,集音乐、美术、文史于一身。很多老师的潜意识中,认为这才是新课改下的语文课。于是,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了。可是教学的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语文课上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教学程序的繁杂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如此“丰富”的课堂教学得不偿失。

崔峦老师讲过,语文课要上得真实朴实扎实。因为贪多而导致的肤浅和浮华,已经使语文课堂价值取向大为褪色,因此,让学生实实在在学习“听说读写”,扎扎实实掌握“字词句篇”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教学《我不怕鬼》时,课始,贾老师就工工整整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鬼”字,接着问这字有几笔,查什么部?在检查生字认读其间,不断提醒每个生字的读法,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理解“鳞次栉比、毫不介意、原形毕露”三个词语,他引导学生从字的理解到词的理解。指导书写时,范写“幻”字,着重提醒学生写好右边的横折钩,并把这一笔在黑板上作了放大书写,后又让学生在书上认真写两遍。虽说这些已是五年级的学生,可这一节课中,贾老师用了一半的时间,一步一步耐心地引领学生学习字词。整堂课中贾老师对一个字的书写、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朗读、一个句子的变换、一个习惯的培养……都“润物细无声”地悉心引导。课堂上贾老师没有刻意的精雕细琢,更加追求教学的自然和朴实。

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语文教学就是“读读写写讲讲”。但是,读不是反复地读,写不是机械地写,讲不是乏味地讲。语文教学需要反复而严格的训练,需要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练习。

一年级教材《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有17个字的复习巩固任务。上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预习生字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们做起了看口形猜字的小游戏。老师一边拿起生字卡片,一边对孩子们说:“我从生字卡里面随便抽出一个字,你们来读,但不要出声,只对口形。我不看卡片,只看你们的口形,就知道这是什么字。你们相信吗?”学生当然不信,纷纷摩拳擦掌。在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的同时,学生们将本课要巩固的所有生字都认认真真地复习了一遍。虽然是在读生字,却全然没有累的感觉,学生们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没有千篇一律的播放课件认读,采用最简洁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可是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不喜爱呢?

三、贴近课文内容的评价措施,指导学生的行为

简单不等于马虎,不等于随便(于永正语)。纵观现在的课堂,老师们常常采用各种评价方法来激励学生,有发奖品,有送“大拇指”,甚至还有“棒棒棒,你真棒!”的口号。这些做法虽然也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用多了也就不管用了。

本学期听到一位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一粒种子》时,在评价方法上不但别具一格,而且真正落实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启迪。上课伊始,老师拿出一颗大大的花生“种子”,告诉学生这是奖品,奖给上课积极动脑的学生、写字姿势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大的、字写得端正的……课文学完了,上述学生都得到了一颗大大的“种子”,获得奖品的学生欢喜的心情溢于言表。这位老师的做法成功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课堂总结时,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我们不但明白了种子通常是在春天发芽长大的,同学们自己也收获了‘种子’,只要大家持之以恒,未来的路上会有很多‘种子’。”此时,“种子”的作用不但在课堂上,还延续到课外。“种子”对学生的影响不但在学习上,还走进了生活,指导学生的行为。只不过换了一种奖励物品,结果既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又能与教学内容有效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评价方式,真正达到了简单,不随便。

四、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苍白的一问一答,不是对课文内容平庸的图解,不是贴标签,不是喊口号。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与感悟,让对话的过程焕发智慧的光彩。

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天,这位老人仅仅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欣赏风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每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个学生说“他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下仍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课堂上,学生思维是那么深刻,那么广阔,那么独特,课堂也因智慧的生成而精彩!

把语文课讲简单些,其实是意味着把课上得精炼一些,去掉一些本不属于语文的东西,把语文教学艺术化、精良化、高效化,让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简单的语文更需要大智慧,需要我们在平实的课堂中捕捉灵感,适时、随机地拨动学生诗意的心弦,点燃学生理性的火花,升华学生语文的情怀,让他们在简单实在的语文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

 

作者:陈丽虹

学校: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