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丹:适时扩充 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发布时间:2015/1/23 10:55:22
扩充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增加,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适时地运用扩充来处理教材,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补充时代背景,加深文本理解
小学语文课文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有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年代太久远了,在社会环境,生活特点,语言习惯等方面与现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上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较低,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作必要的补充说明,学生才能对课文有正确、深入地理解。例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资料,充分了解南宋的有关历史和作者的经历。在教学中,适时交流汇报,学生对当时金国侵犯、欺辱宋王朝的历史,诗人一生颠沛流离、报国无门的遭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那国破家亡,大好河山不能收复的悲痛,那壮志未酬、苟且偷生的悲悯等种种感情油然而生。再学习古诗,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诗境,领悟了古诗大意,感受到诗人的情怀,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接着进行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二、介绍相关书籍,开阔文化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量,各个学段对课外阅读总量都提出具体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堂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培养阅读能力。例如学完《伊索寓言》一课,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集》,让他们阅读一个月,准备一个故事参加班里的故事大赛。学生兴致很高,在阅读参赛中,学生不仅被作品中分明的爱憎态度,多样的表现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感染,而且从中受到了启发,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样,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滋润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开阔了文化视野,同时培养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三、引进其他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涵盖面很广的学科,它是文化的载体,与一切文化知识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将音乐、美术、科学、表演等教学手段引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因课文是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我从歌曲入手,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把它播放给学生听,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接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歌曲,在优美轻快的旋律中,学生了解了歌曲的基调是欢快的,表达了一种愉快的心情。“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轻轻跟唱,如醉如痴。最后,再回过头朗读课文,学生全身心投入,感情自然流露。课文学完,早已能背诵、吟唱了。这样引进音乐,扩充教材,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到作者的语言美,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提高了文化品位。
四、补充感性材料,丰富情感体验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适当地给学生补充感性材料,让他们通过感受体验,身临其境,消除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子弟兵在灾难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我设计了如下拓展环节:师:同学们,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在多次救灾活动中,还有哪些动人事迹呢?(出示子弟兵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学生阅读。)师:请结合这次四川抗震救灾中的报道,谈谈你们的感受。(因这次救灾学生们印象深刻,对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行动感同身受,学生讨论热烈。)师:请带着你们的感受朗读最后两段。(学生读得铿锵有力,声情并茂。)师(播放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人民子弟兵,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请写下来。(学生把积累的感情再次释放。)通过补充材料,创设情境,阅读交流,学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小练笔写得情真意切,十分精彩。
作者:林丹丹
学校:福州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