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勤:精彩作文 源自生活
发布时间:2015/1/23 15:33:3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生活和浓厚的兴趣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按照“学习要求——回顾交流——动笔习作”的流程组织教学,学生会有精彩的表现吗?而要写出好文章,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和生活感悟。因此,作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带学生走进生活的丛林。一方面来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
一、引导观察,积累素材
1、教会观察方法。儿童的观察不总像成人那样自觉,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常常是在自觉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心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察的对象。这时,教师及时提醒他们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耳朵去听,用头脑去想。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再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教给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才会有针对性地快速提高。如:我在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看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花草是什么颜色,它们的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闻一闻: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品味一下它的味道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花草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摸一摸:大千世界,花草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的花草,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花草的了解。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懂得了观察花草不仅要仔细看一看,还要闻一闻、摸一摸,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的特点,使学生逐渐掌握观察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2、增添观察乐趣。小学生在观察中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他们会在观察中对同一对象作出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反映了学生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点的基础上,应该有意识让学生给观察的事物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增添了观察的乐趣。比如说,观察秋天的落叶。秋天的落叶是什么颜色?叶子从树上落下来时像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个生动的意象就出现了:秋天的树叶是金黄色,它们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秋天的树叶是红色的,远看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秋天的落叶是五彩的,它们像一份份丰收的喜报。秋天的松柏依然苍劲,它们恰似一个个威武的士兵穿着绿军装正在站岗放哨……学生们抓住观察到的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放飞想象,才能把事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形象生动,显然会增添了观察的乐趣。
3、培养观察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观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有良好的观察习惯,习作时才能达到“文思泉涌”。因此,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还要让学生勤于观察周围的生活,促进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并采用记卡片法,随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如:课间同学们是怎样活动的,男同学喜欢玩什么,怎样玩?女同学都玩哪些游戏,怎样玩?这些看起来是极平常的一件事,写作时却是极有用的素材。总之,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写作时才会有丰富的材料,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文思泉涌。
二、创设情境,增添素材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学生会说了,也就有了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活生活表象,提取生活素材。
1、利用媒体。习作内容空洞,言语贫乏,这与缺乏习作体验有关系。指导作文时,可以借助实物、照片、歌曲、录象等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例如习作《家乡巨变》,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当教师把拍摄到的一张张图片展示出来:一幢幢漂亮的新楼房,一件件高档的家用电器,一个个满面笑容的农村大伯、大娘……这些图片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生活认知。学生给图片拟标题,进行片段练笔,最后完成整篇习作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活动。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活动,如游戏项目、调查了解、科学小实验、手工制作、节目表演、辩论会、诗会、新闻发布会、掰手腕比赛、踢毽子比赛,策划并开展了“安全列车常相伴”“纠错卫士在行动”“谁说没有规则”等五花八门的新奇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给学生创设活动,创造写作素材,学生们情绪激昂,视野开阔,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在写作时就会如运动场上整装待发的运动员,只待一声令发,就冲过去。这时的写作,学生抱着赶快将自己快乐讲给别人听,与别人一同分享快乐的心态来写的,当然是有着无限的快乐。
三、追问记忆,挖掘素材
教材的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回忆,小学生在开始作文时,面对的材料虽然有意义但往往说不具体,道不明白,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写作信心。这时,教师应及时采取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记忆,让过去的事物在头脑里一遍遍地“过电影”,直到觉得非常清晰为止。例如写《我的妈妈》这篇文章,同学们纷纷选择了“送伞”的情节,我便追问:“你怎么把伞忘带了呢?”有的答:“我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的。”有的说:“我老睡懒觉,临上学时慌里慌张的所以没有带。”还有的说:“我出来时天气好好的。”我说:“没带伞的原因各有不同,妈妈送伞的情况是不是也各不相同呢?”学生说:“那次妈妈自己还在生病呢!”“妈妈送伞来的时候,火气很大,直怨我太粗心!”“妈妈怕我上课分心,在校门口站了一节课呢!”这样一追问,学生就明白了:送伞反映母爱,表现却各不相同。看似雷同的题材,经过教师的精心点拨启发,仍然有着真实的生活内容,作文也变得真实了,生动了。
总而言之,作文要有意思,要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看世界,作文教学呼唤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积累,去体验,去感悟,惟有如此,才可能有作文的创新,才可能有独具个性的佳作。
作者:李一勤
学校:南安市溪美崎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