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秋燕:关注文本细读 让课堂更加有效
发布时间:2015/1/26 9:06:0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关注文本细读,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课堂处处碰撞出感悟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有效。
关键词:文本细读 感悟 阅读 有效 关注 课堂
近年来,国内语文界的教育专家一直呼吁语文教师要细读文本,认为文本细读是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那么什么是文本细读呢?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慢慢走,欣赏啊!”用新批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 “在字里行间阅读。”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 “徜徉在语言之途。” 哦,“文本细读”原是这样简单而又易懂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文本细读,让课堂处处碰撞出感悟的火花,让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有效呢?
一、从题目入手,感悟题眼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感悟文章的要点,要从课题入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时,我抓住题眼“美丽”,把学生找找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学生的交流中,拎出了课文中隐含“美丽”的几个句子,引导学生思考:居里夫人有着端庄美丽的容貌,但是她投身科学研究不在乎“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在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学生读懂了居里夫人的献身科学的人生追求,从而就理解了能跨越百年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端庄,更是她所体现的献身科学的科学精神。就这样,“提领而顿”抓住课题中的“美丽”,自然就“百毛皆顺” 了。如《梅花魂》一课,就可以抓住题目中的“魂”字做文章,让学生以此为线索,感受梅花的品格,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二、咬文嚼字,细细推敲
有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品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行走,不轻易地放过一个字,尤其是学会在关键词句处驻足流连,反复品味、推敲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思言外之意,想言外之情,想象话外之音,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1、在品析中感悟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这就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在《晏子使楚》中,楚王让人在城门边开了个狗洞,让晏子钻。面对这样的侮辱,晏子“看了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品析此处的“看一看”,思考他此时在想什么?这个简单的“看一看”,背后有什么含义? 通过充分的读书,品味,孩子们品析出了晏子“看了看”,背后是思考,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孩子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能言善辩的大智慧。“看了看”的背后藏着的是晏子敢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大爱之心。如《将相和》一课,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时可以抓住“撞”字品读,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学习“渑池之会”时可以抓住“拼”字品读,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学习“负荆请罪”时可以抓住“避”字品读,体会蔺相如的顾大局识大体。文本的意蕴、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的表达出来的,细读时,只有抓住那些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
2、在比较中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威尼斯的小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描写威尼斯夜晚艇歇城静的特点。上课时,有个孩子不小心把文中“水面上渐渐沉寂”和“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两处句子的“沉寂”和“静寂”都读成了“静寂”。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孩子们关注这两个关键词语, 既然它们都有静的意思,能交换位置吗?或者能改用“沉寂”好吗?或都改用“静寂”好吗?问题一抛出,课堂就热闹起来了。孩子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换位置,水面上渐渐沉寂,是慢慢静止下来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静寂的状态,因为当时小艇刚刚离开,声音还在传播,周围不是特别静。而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当时整个城市都静下来了,已经进入一种非常静的状态,所以才说静寂笼罩。孩子们的解读太精彩了,对于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我唯有奉上赞叹的掌声了。
三、关注细节,充分品味
“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在教学《牧场之国》一文时,当我们讲到荷兰的傍晚是寂静的,有个孩子突然提出了“为什么挤奶的人要在傍晚挤奶?而不在早晨呢?”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当即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在一阵热烈的讨论之后,我们达成了共识,认为只有在傍晚挤奶,奶牛才会乖乖地听话,因为奶牛经过了一天的活动,已经累了,不会再躁动了,比较容易挤奶。如果是在早晨,整个牧场那么热闹,奶牛会静不下心来等待挤奶,会烦躁不安,挤奶人就不好工作了。经过这样的讨论,孩子们更加体会到荷兰是动物们自由的王国,白天的牧场是无拘无束、热闹、和谐的,而夜晚的荷兰则是寂静的。
在进行文本细读时,对标点的关注有时会让课堂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听一位老师上《小伙伴》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我把背包丢了,里面装着面包和矿泉水……”。课堂中老师关注到小小的省略号,她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不用上句号?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因为玛莎丢了背包,心情很不好,话都说不下去了”,“因为背包里不是只有面包和矿泉水,还有其他好吃的东西”……各种天真无邪的说法走进了文本,也活跃了课堂,听课的老师们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寻找缝隙,多番感悟
1、寻找矛盾之处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之所未发。如《窃读记》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快乐”与“惧怕”看似矛盾的一对词语,为什么作者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呢?抓住这对矛盾的词语,我引导学生去文本中找答案。孩子们找到了答案:担忧、惧怕的是窃读时被老板发现,害怕书被卖掉不能继续读。同时还要忍受腰酸腿麻、饥肠辘辘的痛苦。作者巧用看似矛盾一组词语,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窃读的滋味是苦乐交织的,身体是饥饿的,精神是富足的。双腿是麻木的,心灵是轻松的。这些矛盾之处,正是作者写作精妙之处。
2、寻找空白之处
许多课文言简意丰,许多地方欲言又止,极富“引发悬念,令人深思”的文学效果。这些地方,可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课文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收尾。此处戛然而止,却留给我们许多想像。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抓住这一空白处,布置学生当堂练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的痛。孩子们配着悲怆的旋律,写下了一段段生动的描写:“主席彻夜难眠,眼眶里的泪水不断地淌落到枕巾上。他一闭上眼睛,脑海里都是岸英那俊朗的身影,岸英一步一步地朝他走来,口里深情地呼唤着‘父亲’,主席伸出双臂想要抱住岸英,岸英消失了,眼前只有冰冷的空气。”“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手里紧紧地握住一张岸英的照片,他深情凝视着照片上的岸英,他是那么年经,充满活力,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岸英爽朗的笑声。不知不觉主席老泪纵横,肩膀剧痛地抖动着,难以抑制心中的肝肠寸断。”……孩子们的描写一个比一个生动,一个比一个感人。“补白”式的文本解读给学生打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3、寻找争议之处
人物行为有时不合常规,这些不合常规之处也就是细读的关键点。如《白杨》一课中,爸爸把两个孩子带到新疆去读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课堂上有孩子提出,爸爸并不是一个好爸爸,要不怎么能忍心把孩子带去那么恶劣那么荒凉的地方?这个看法得到了一些同学的认可,他们认为父爱是最伟大的,所有父亲都爱自己的孩子,都会尽可能地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孩子们还举例子来说明父爱的伟大。一时间,课堂上有点僵持住了。于是我抓住这个疑点,引导孩子辩一辩:这个父亲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几番辩论过后,孩子们达成共识:爸爸为了边疆建设,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终身,最后还把自己的孩子奉献给边疆建设,这是一种无私的大爱。而作为父亲,他让孩子从小适应恶劣环境,经历磨炼的小树才能成长参天大树,这是一种用心良苦的父爱。
总之,感悟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精神与精神的交流,没有感悟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没有文本细读的课堂是没有效果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挖掘、敲打、再敲打,于是课堂有了语文的气息、有了语文的味道,阅读教学才变得异常美丽,异常精彩,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变得充满活力,才会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名作细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王崧舟:《文本细读策略》,载《福建教育》2006年第2期。
4.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载《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3期
作者:武秋燕
学校:厦门市仙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