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洪秀梅: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5/1/26 9:14:03

 

摘要:由于学校管理、教材、师生、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不畅,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难以较快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就语文学科来说,教者应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评价、学习习惯等方面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小衔接

 

从返回母校探望老师的学生和家长朋友口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一进人初中,都明显地感觉不适应,学习状态出现了起伏,甚至有一些小学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很快就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衔接。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如果不能很快地搞好中小学衔接,势必导致知识、能力、学习等方面的脱节。因此,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实现平稳、顺利过渡,这一问题值得我们一线语文老师认真探究和深思。

一、 影响“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主要原因:

通过谈话、听课、座谈、研讨的形式,我个人认为影响“中小衔接”的四方面原因:①学校的问题。中、小学两个学段的教育严重脱节,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衔接”体系。②教师的问题。中、小学教师缺少相互的沟通, 教师只重视本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缺少对义务教育各学段整体的、一盘棋的意识。③学生的问题。学生进入七年级后在情感、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不适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效果。④家长的问题。进入七年级的孩子不听话、不好管了,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增多。

二、 问题的分析:

鉴于篇幅及个人角度的原因,本文的问题分析主要从师、生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问题的分析

①小学教师对初中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学生习惯、能力的要求,了解的不深、不全面,没有从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长远利益出发, 既要为现阶段考虑, 又要为学生进入初中顺利过渡提供良好的帮助,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使中、小衔接不脱节。

②初中教师由于对新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状况及其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了解的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协调适应差。

③大多数初中学校实行教师任教大循环,任七年级教师多数是刚刚送走九年级毕业学生的教师, 他们面对小学六年级升入七年级的新生也表现不适应。

(二)学生方面问题的分析

①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不适应。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突然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扮演“中学生”的角色。这种突然的变化,使缺乏充分准备的学生,容易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动荡和不安。

②对中学管理上的不适应。 和小学阶段相比,中学更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的自我管理,要体现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参与性, 强调自我约束。这对于新的中学生来说,往往难以产生对中学阶段的管理不适应。

③在学习上的不适应。对学生来说 ,升入初中以后,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学习难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 学习科目增多, 学习的难度加大;和小学教师那种全面详细、细致辅导的教学方法相比, 往往采用注重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方法,很多学生会表现出不会学,不知道学什么的问题,这种对中学学习的不适应,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教学理念的衔接

在中学任教语文的一位同学发自内心地说:“我很敬佩小学教师,小学搞的才是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中学里教书,把人都教死了,把人都变成了机器。教学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而不应该是‘急风暴雨’式的,更不应该是“功利”的。中学语文教学剥离了一切外在的东西,就剩下了赤裸裸的两个字——‘应试’。”另外结合观察自己身边亲戚孩子就读中学阶段的学习状况的体会,我想大声疾呼:“中学教师的心态要平和一些。”我想,一切教学行为的源头都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只有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相互融通了,教学行为才能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我了解到中学教师每个人几乎都要教两个班,又要批成堆的作业,特别是语文教师,还要批改作文,所以,根本没有时间来认真备课。他们也直言不讳地说,备课全是程式化的:“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几个部分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就这三大块。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怎样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基本是不去涉及的。教学是走马观花式的。个人认为这只是对教材的粗略解读,是“解读式”的设计,谈不上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是那位在外地任教中学语文学科的同学,因参加公立小学教师的招聘,听了不少小学的课,非常羡慕。她认为小学的语文教学偏重于情趣,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则偏重于理性,怎样从感性的语文教学过渡到理性的语文教学呢?我想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意识地适当增加一点理性的成分,而初中一年级应该适当增加一点感性的成分,让学生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过渡。

小学里的作业形式比较丰富,而中学的作业几乎都是纸面作业。这也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而造成的。小学教师信奉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展,而中学教师信奉的是帮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发展。最好的形式是实践作业与纸面作业相结合。

2、教材内容的衔接

粗翻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尽管都是同一版本,但中小学的教材编写者并没有取得共同的认识,都是各自为政。我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是可以作适当整合的。特别是课外阅读要提前。现在各所小学都特别重视课外阅读,语文教材中也显露出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与重视。初一语文教材亦是如此。如在七年级上册选择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更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其实,这些书在小学里绝大部分学生都读过,甚至教师在课外阅读课上都组织学生欣赏过,另外,在中学作业相对比较多的前提下,学生未必有多少时间来读这些书。所以,中学里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最好在小学里提前阅读,这样起码可以使中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可以把“初中生必读书目”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六年级的学生利用两个多月的暑假时间提前阅读。

3、教法、学法的衔接

中小学的教法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小学里更多地体现了帮扶,而中学里更多体现的是自学。江苏省名校长张炳华说,如果中学里的语文课能像小学一样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引导,那么,中学的素质教育就能更上一个台阶。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来看,我以为:

①中学可增加“扶”的成分

七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唱独角戏,和学生形成的互动并不多。学生更多的就像一个书记员,把老师讲解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语文思维训练的机会就欠缺。所以,如果七年级老师上课时与学生一同来讨论语文话题,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分,适当地进行引导,那么,学生就会从被动式的学习过渡到主动的学习,与小学里的教学模式就不会脱节。

②中学可增加“读”的分量

小学对朗读是非常重视的,新课标把朗读也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确实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在中学里,我听了两节课,朗读几乎销声匿迹。例如,教师只问学生,从第一节中,看出了朱自清怎样的感情?许多学生都答不上来,没办法,老师就只好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而在小学里,老师一定会请学生试着读一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只要指导到位,学生就一定能体会到作者对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欣喜的感情。我问中学老师为什么忽略朗读,他们说是因为时间不够。我又问:像这样的课文一般中学里教几课时,他们说两课时。课时使用与小学一样,为什么中学教师就不试着用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③小学可增加“自学”的因素

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因为年龄的差异,又因为七年级教材的编排特点,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有明显区别。七年级每篇课文中的“感悟品味欣赏”其实就是规范的批注,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只要边读书边看“批注”,就可以将阅读进行到底,但小学生的学主要靠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设计好几个环节,然后才能学好。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顺利过渡,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总之,教师要尽力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教学评价的衔接

不知是中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还是学生的学习状况未能达到期待的境界,在中学的课堂里,我很少听到教师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语文学习主要的是阅读训练和作文练习,对这两者,中小学应该怎样衔接呢? 我以为七年级的作文评分应以鼓励为主,以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5、  学习习惯的衔接

中小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大体应是相同的,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同、年龄不同、课程标准不同,就使得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哪些学习习惯人手,有意识地相互渗透一点,使“一头热”走向“两头热”呢?

①预习自学的习惯

预习自学在小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即使布置预习自学的作业,也是粗线条的,对学生真正提高预习自学能力影响不大。而在中学,预习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养成预习自学习惯,提高预习自学能力,给学生的学习将会带来深刻的变化。小学里的预习,大部分就是读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自学就是大家先思考,然后再相互讨论,只是将各自的答案相互说一遍即了事。到底怎样预习、怎样自学,学生还是不太理解的。所以,小学六年级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预习自学。这种预习与自学不是形式主义,而应是真刀真枪。预习自学的具体内容应细化,提出明确的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把它作为一个起点,久而久之,形成正确的预习自学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贯彻落实。

②认真书写的习惯

小学教师相当重视学生的书写,而且小学还有相配套的语文习字册。但学生一到中学,因为作业量的增加,记录速度的要求提高,对写字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我们在中小衔接活动中,发现中学生的书写较为潦草,写的字扭成一团,影响美观。在中考中,学生的写字分还是占有一定比例的,尤其是在对作文的评判时会有影响。学生写字能力倒退的原因是什么?是小学生没有练好行楷,如果练习好了,记录速度快了,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就有行楷的练习安排。所以,小学六年级应该将行楷练好,最起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初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适当地增加练字的作业,这样,学生的作业及试卷才能呈现出更高的质量。

以上的阐述只是建立在听了几堂课,看了几本作业,谈了几次话的基础上的,所以,难免有失偏颇,但只要能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促使中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地携起手来,学生的中小学之间的衔接就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于丽娜,中小语文教学衔接之我见,基础教育,2011。

[2]金庆军,赵海涛,以沈阳市第七十三中学为例对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衔接”的实践研究,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

[3] 程相震.关于中小学衔接问题的研究报告[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1):1.

[4] 张金业.对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段衔接”的思考与探索[J].科教文汇,2007(2x):141.

[5] 张连旺.农村中小学教育衔接构想[J].中小学管理,2003(12):8.

 

作者:洪秀梅 

学校:厦门思明区前埔南区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