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桂武:中年级习作教学案例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6 9:17:03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处于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如何打开小学生习作之门?正是许多教育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标》把小学生的作文称为习作,意指练习写作。所以,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小学生习作解决好写什么、怎样写的启蒙教育。若是没有解决好这一问题,必将影响孩子一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传统的的习作教学是封闭的。教师只是按教材编写好的习作练习,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师直白,告诉学生围绕练习写一些什么内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这种公式化的习作教学方法使孩子的习作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没有孩子个性化表达,更没有孩子的真情流露,长此以往,孩子的习作就显得平淡平庸了,哪来的创意习作呢?
笔者认为:生活处处皆作文。关注生活,体验习作是小学生习作启蒙教育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关注生活,就是要激发孩子主动探究生活的愿望;体验习作,就是要让孩子结合生活实践,体验生活,产生喜、怒、哀、乐之情,真正落实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目标。没有体验就没有生存的质量;没有积淀,就没有生存的智慧。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在经历中实现。下面笔者提供几个习作教学案例,以觅同仁,共同商榷,或许能引发共鸣,或许能引发几分思考。
一、再现生活(案例:添嘴巴)
【教学流程】
1.导课:黄老师微笑地走进教室,鼓励孩子玩个“添嘴巴”游戏。孩子的兴趣十分浓厚。
2.游戏: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头像(头像上缺个嘴巴),之后,转身告诉孩子:“谁能在蒙上眼睛后,从3米远的地方走过来,为头像添上嘴巴。”
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举手。第一个孩子被请上了,蒙上眼,踉踉跄跄地走到黑板前,摸了好久,抓起粉笔,画上嘴巴。“哈哈哈……”全班同学一片哗然。那同学赶紧拉下蒙眼布,一看,嘴巴添到脸颊上了,笑了笑,下去了。第二个孩子上去了,却把嘴巴添到下巴上了,第三个孩子把嘴巴添到鼻子上了……
3.习作:“孩子们,几位同学上来添嘴巴的情况你们都看清了。这么好玩的游戏,若是记录下来,那你们会终身难忘的。老师相信你们会选择你觉得最有趣的那个孩子来写,当然,老师更欣赏写得具体生动的习作。”(学生开始习作)
4.交流:
片断1:珍娜蒙上眼后,张开双臂,踉踉跄跄地往前走,简直是个盲人。好不容易来到黑板前,摸到了粉笔,站了站,仿佛觉得嘴巴应该就在这地方了,便画上去了。“哈哈哈……”全班同学爆发出一阵的哄笑。珍娜立即拉下蒙眼布,一看,嘴巴已经添到头像的脸颊上去了,真像个丑八怪。连他自己都看呆了,傻笑着,不好意思地下去了。
片断2:“智多星”肖志斌,看着前几位同学都没有添好头像的嘴巴,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凝视着黑板上的头像,双手不停地比划着,然后,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请上了他。“智多星”面对黑板上的头像,站在离头像3米处,再次比划后,蒙上眼睛。只见他慢慢地走到黑板前,抓起粉笔,用自己的身高上下比划,毅然地在头像上画上一个微微上翘的嘴巴。“哦——”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赞叹着。“智多星”扯下蒙眼布,看着自己画得微微上翘的小嘴,正适合头像的位置,高高地举起双手,一边高呼着:“耶!”,一边下去了。我也暗暗地夸着:“难怪人家称他为‘智多星’!”
【案例思考】
案例中的黄老师充满着教学智慧。“智”在带着孩子玩游戏,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习作的训练。“慧”在课堂上采用“再现生活情境,体验习作”习作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习作教学启蒙阶段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不懂得如何留心周围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教师能打破传统的习作教学方法,大胆地在课堂上再现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观察、体验。孩子习作起来有话可说,有情可发,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案例。
二、走进生活(案例:游东山寺)
【教学流程】
1.激趣导课:卢老师走进教室,高兴地对学生说:“孩子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游一游学校附近的——东山寺,怎样?”“高兴!”孩子异口同声。“不过,你们去游的时候老师有个小小的期望:就是要有秩序地游,回来后,告诉老师哪个地方最有趣,吸引你?同学们能满足老师吗?”“能!”孩子们兴奋地回答着。
2.快乐游览: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有秩序地游览,认真地观察。老师就像是孩子的导游,不停地介绍着。学生搜寻吸引自己的地方。
3.观察交流:
回来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哪个地方吸引你?有的说,“弥勒佛。”有的说,“大悲殿房檐上的风铃。”有的说,“大悲殿前的莲花池。”有的说,“大悲殿的观音像。”……
老师鼓励着:“看起来你们观察的够细致。如果你们能把吸引你的地方详细地写下来,那我们的东山寺就一定会蜚声海内外!”
4.愉快习作: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了习作的素材,一个个都提起笔,“刷刷刷“地写下吸引自己的地方。
5.片断鉴赏:
片断1: 一踏进我们村,远远就能望见那座宏伟的大悲殿。朱红色的琉璃瓦,给东山寺蒙上一层庄严肃穆的面纱。阳光下,大殿金碧辉煌,灿烂夺目,仿佛就是一座皇宫。高高翘起的房檐角,仿佛是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翅膀,真让人担心东山寺什么时候从山中悄悄飞走。大悲殿长约40米,宽约20米,高约22米。墙上的影雕栩栩如生,让你目不暇接;柱上的文字秀丽无比,让你赏之又赏。
片断2: 刚要进入寺门时,一眼就看见端坐在殿的弥勒佛。他坦胸露肚,开怀大笑。望着他,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倍加敬重;望着他,让人想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怀大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片断3: 那微微翘起的房檐,下面系着状如铜钟的铃铛。一阵风吹过,檐角上的铃铛“叮叮当当”直响,既让人享受一阵清风送爽的惬意,又让人聆听一支美妙动听的仙乐。真是耳目一新哪!
片断4: 迈进大悲殿,一尊雪白的汉白玉观音塑像展现在眼前。她慈眉善目,一手托着杨柳净瓶,一手执着白莲,眉宇间透出几分庄严,仿佛在告诉人们:以人为善,慈悲为怀。说真的,这种人间仙境,只是我家乡亮丽风景的一角。家乡的美丽,无处不在。我爱东山寺,更爱我的家乡!
【案例思考】
卢老师以组织学生游览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进现实生活,进入习作前的体验。游览过程中,孩子直接观赏景区风光,直接体验游览生活,使孩子有了第一手的观察材料,有了亲身的体验过程。习作起来,孩子有“米”可炊,有感可发,还打开了他们的想象翅膀,使他们敢于想象,合理想象。老师的习作教学空间拓展了,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之内,落实课堂是孩子学习、活动的场所,彻底解放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创造出一个“走进现实生活,体验习作” 的习作教学新课堂。
三、捕捉生活(案例:可爱的小鸭)
【教学流程】
1.瞬间情景:卢老师正津津有味地上课着,忽然传来了“啾啾啾”的小鸭叫声。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小鸭的叫声处。一个满脸通红的孩子,有点儿胆怯地站起来:“老师,上学时,我见这小鸭挺可爱的,就买下来玩玩,谁知它……但我不是故意的。”说着把小鸭送到讲桌上。
2.即兴捕捉:望着孩子,卢老师发觉孩子对小鸭既喜欢又好奇,便话锋一转:“那我们就好好来看看这小鸭吧。大家好好看,还可以上来摸摸。”
3.轻松观察:孩子们听了老师这话,异常兴奋,几个胆大的孩子真的围上去,又是瞧,又是抓,又是摸……小鸭在孩子的眼皮下,又蹿又跳,还不停地叫着,来到讲桌边,看了看,跳了下去。孩子们爆发出一阵笑声。
4.愉快习作:“孩子们,小鸭的模样、动作你们都看清了,叫声你们也听了,这么可爱的小鸭,我们为什么不写下来呢?老师相信你们笔下的小鸭更可爱!”老师抓住时机诱导着。学生看着老师相信的目光,听着老师的激励话语,蠢蠢欲动,提笔就写。
5.片断交流:
片断1: 圆圆的鸭头上长着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不时地看看这边,看看那边,仿佛在说:“你们惊奇什么?我不就是叫了一声,有什么好奇怪的。要是你被蒙在书包里,就能撑得住,不出声?如果真的不出声,那才叫怪呢!”“啾啾啾”一张扁扁的小黄嘴又在叫了,好像在说:“我现在就在讲桌上,你们看吧,看个够。我又不是什么丑八怪见不得人。”
片断2: 一身黄色的绒毛,滑溜溜的,摸上去毛绒绒的,特别舒服,叫人越摸越爱摸。这时小鸭有点不耐烦的,又叫了一声,仿佛说:“别小看我这些绒毛,它是不沾水的。你摸掉了,我怎么游泳呢!”我松开手,小鸭立马张开那小小的翅膀扑腾着,似乎在炫耀着:“我有一双翅膀,等我长满了羽毛,我就飞上天空给你看看。那时你还欺负我吗?”
片断3: 几个上去的孩子,又是瞧,又是抓,又是摸……小鸭被折腾又蹿又跳,来到讲桌边,伸长脖子,看了看,还不停地叫着,仿佛在说:“那么深,好险啊,我怎么脱逃呀?不逃,这几个臭小孩又不放过我,我该怎办呀?谁来救救我呀。”这时,我真的想上去搂住小鸭就走,可还等我醒悟过来,那小鸭扑腾几下小翅,跳下了讲桌。多么勇敢的小鸭,我真佩服它的勇气。
【案例思考】
案例中的卢老师课堂教学灵活多变。上课期间,偶尔发生的事件,老师即兴捕捉,组织孩子观看小鸭,使孩子在看小鸭的过程中,对小鸭有了真实的体验。卢老师这一教学智慧,不仅化教学时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有效地利用教学时的瞬间资源,引导孩子关注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留心观察,体验生活的乐趣。习作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习作也富有生活情趣,惟妙惟肖。因而,笔者认为:“即兴捕捉生活,体验习作”是习作教学的一个新尝试。
四、创建生活(案例:纸片能提水杯?)
【教学流程】
1.导课:刘老师轻松走进教室,告诉孩子:“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做个实验。你们按实验小组坐好,老师把实验的材料发给你们。”孩子们边按组坐好边议论着。
2.实验要求:老师发给每组的材料有纸片、线头、小针、打火机、蜡烛、小杯、水。要做的实验是:纸片能否提水杯(学生一片哗然)。实验的要求是:用小针和线头把纸片穿好,针孔用蜡烛油封死,把纸片盖住盛满水的小杯上,提起线头的另一端,看看纸片能否提起装满水的小杯。
3.动手实验:孩子们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忙碌起来。6分钟过去了,有人提水杯了,不时传来掉杯声、叹气声、哗笑声……可有两个小朋友提着线头,水杯却在纸片下晃来荡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
4.愉快习作:“孩子们,这么好玩的实验,若是写成习作,一定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刘老师高兴地说着(学生不住地点头),“看着小朋友的表情,我就知道你们都有信心写好这篇习作。不过,写的时候不仅要写好实验过程,还要写好实验时你们的各自心情。老师期待着生动、有趣的习作!”
5.片断交流:
片断1:我把小针和线头穿过纸片后,在线头的一端打了个死结,之后,又给小杯斟满水,纸片盖在小杯上,抓起线头的另一端就往上提。在一起做实验的同学一边嚷着一边阻止:“还没……不能……提。”可是,“说时迟,那时快”纸片和小杯脱离了。我心里暗暗嘀咕:纸片哪能提起小杯呢?老师呀老师,你怎能骗起人来了,太不该了吧!
阻止我提杯的同学不高兴地说:“还有一个步骤没有完成好。”“还有一步骤?”我瞪大眼睛。“是啊,老师不是说针孔用烛油封死。”我恍然大悟,拍了拍脑门:“你们看看,我真是‘心急吃不上热豆腐’。”
正当我们封针孔的时候,少龙提起线头的另一端,纸片带着水杯晃来荡去。真是引人注目,教室里欢声笑语似乎传遍整个校园。
片断2:“纸片能提水杯吗?我们做做实验不就知道了吗?”我神秘地说着。
实验开始了。我拿出纸片,用小针打了个孔,线头穿过小孔。萧兰点燃蜡烛,用蜡烛油封住那个小孔。傅旭在杯子里装满了水。我把那张纸片覆盖在杯口,拿起线头的另一端,一提,糟了!水流出来了,杯子一动不动。第二次,我又试图用纸片提水杯,可是刚提起来,“砰!”杯子掉下去了。
同组的同学们有的叹气,有的哗笑:“益晶,别忙了!”“纸片怎能提水杯?”“实验不是告诉我们吗?纸片不能提水杯。”我对他们眨眨眼,笑笑说:“也许有可能,也许是实验失败。要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怎么会有成功呢?”他们沉默了。
我又专心地做起了实验,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一次,两次……第四次,我终于成功了。“哦——纸片真的能提起水杯!”我们欢呼着,情不自禁地鼓掌。
多么有趣的实验课,然而,我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纸片会提起水杯呢?”
【案例思考】
案例中的刘老师一进教室只告诉孩子要做实验,孩子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情绪高涨。确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势。当孩子动手实验操作后,老师又抢抓机遇,鼓励孩子习作,而孩子有了实验生活的体验,习作起来轻松愉悦,“不亦乐乎”。从习作的片断交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习作有序有情,展示他们的独特体验,流露他们的真情实感。所以,笔者认为:动手实验操作,体验习作既是学科有效整合的举措,更是习作有效教学的一种突破。
五、叙谈生活(案例:聊天)
【教学流程】
1.导课:
吴老师满面笑容地走进教室,无拘无束地:“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聊天。”孩子们面面相觑。吴老师却继续说着:“聊你们做过的事,见过的事,或高兴,或难过,或伤心,或委曲,或有趣……都可以聊。老师就是你们最忠实的倾听者。”
2.聊天:
第一位学生站起来了:那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小鸭站在岸边。它望望池潭,“扑通”一声跳进水中,用它的长脖子钩起池水,泼洒在自己的背上,侧过头,使劲地在背上搓着。我才知道小鸭要洗澡,便好奇地看起来。小鸭张开一个翅膀,那张黄色的扁嘴对准翅膀下的羽毛,一根根啄起,从毛根啄到毛尾。更让我惊奇的是,小鸭竟然在水中腾起上半身,低下头啄洗腹部的羽毛。我正要离开时,小鸭又腾出一只脚丫,对准自己的嘴巴上下扇动。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小鸭洗了一天的澡,都用扁嘴,现在该洗洗自己的嘴巴了。我走了,小鸭也跳上岸了,可小鸭又来个可爱的动作,张开双翅,使劲地拍打三五下,伸长脖子,一条腿往后奔,仿佛在说:“洗完澡多舒服啊!”
“小鸭洗澡真有趣。还有吗?”
第二位学生毫不犹豫地:下课铃一响,许多同学撒开脚丫子,很快跑进校门外的小卖部。他们拿着钱,手伸得老高老高,生怕买不着零食似的。
小小的屋子里挤得仿佛再多进一个人都容不下,同学们的声音一个高过一个:“一包串串烧!”“两包牛羊配!”“三枚干奶片!”……卖零食的叔叔脸上笑开了花,不停地忙碌着,招呼着:“小朋友,这是你的,拿好了。”“呃,就来了,你稍等……”
同学们也满心欢喜地拿着东西出来,就像一群刚刚领到救援物资的小灾民似的。一阵狼吞虎咽之后,竟然有的还把沾过零食的手指依次舔了起来。
“从郑斌的口中我们看到同学们买零食吃零食的真实情景。这事发生在我们同学身上,真令人难过。还有吗?”
第三位学生站起来,却很伤心地:那天,我考完试回家,心里还想着那道不该错而答错了题。妈妈在水沟旁看到我一副无精打采,愁眉紧锁的样子,就胡猜了我有心思。
正当我跨进门的时候,只见妈妈拿着一根长满刺的荆条,不怀好意地笑着。我看着妈妈,真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愣在一旁,不知何故。突然妈妈站了过来,如同一只母老虎似的嚷着:“臭小子,你今天啥了,无精打采。”我刚开口:“我……考试……”还没等我说完。妈妈就大发雷霆:“我算猜对了,看来这次奖赏你的是真‘金条’。”说完操起手中的荆条,狠狠地抽打着我。
当时,妈妈的心情可以说得上是维苏威的“火山爆发”,还可以说是“雷霆万钧”。我再也忍不住了,将实情一五一十的,断断续续告诉妈妈。顿时,妈妈的手悬在空中,脸红了,气呼呼地离开了。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疼爱自己的儿女,然而,为何不换一种方式疼爱呢?”
3.习作:
“孩子们,你们聊的一件件事都那么真实感人,老师真是越听越爱听。但是,时间有限,能否把要聊的事写一写,送给老师慢慢欣赏,大家乐意吗?”“乐意!”孩子动笔习作。
【案例思考】
曹公有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案例中的吴老师大胆地采用叙谈聊天的方式,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对话氛围,使孩子能放下所有的思想包袱,谈吐自如,畅所欲言,说真话,谈真事、话真情。这样一来,一是引导孩子关注身边生活,注重亲身体验,教给孩子洞明世事的方法,训练孩子练达人情,二是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改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方式,构建“点燃生活激情,体验习作”的习作教学新课堂,值得思考。
综合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就能发现习作素材;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绚丽,就能发现习作精彩;真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情趣,就能发现习作真情。所以,生活是习作的乐土,根植乐土,其乐无穷;习作是生活的精彩,笔耕乐土,精彩无限。没有关注生活,习作如同无水之源;没有生活的真实体验,习作如同嚼蜡。
作者:陆桂武
学校:莆田市仙游县盖尾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