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虹英:远离“复制” 杜绝“粘贴”
发布时间:2015/1/26 9:33:46
校田径运动会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广播里播送着激昂的音乐和一篇篇激情四射的广播稿。运动员们严阵以待,其他同学也不闲着,一棵大树下的班级联络点里,一位负责写广播稿的宣传委员拿出一沓厚厚的广播稿,那是他头天夜里在网络上下载并打印好的。他把稿子分发给身边的几位同学,这些同学便埋头迅速抄了起来,每隔十几分钟便送一篇到广播处去。这些文采斐然的广播稿很容易就被采用。听到自己的名字在广播里响起,这位同学面露喜色,又忙着抄下一篇稿件去了……
是喜?是忧?网络的便利让孩子们复制了稿件,是否还复制了不该复制的东西?——譬如寻求捷径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追求荣誉急功近利的虚荣心?……是否复制了稿件就复制了荣誉?复制了稿件就复制了知识?复制了稿件就复制了能力?这不免令人担忧。
这样的“复制”现象绝非只在运动会上出现。现代小学生抄袭“网络作文”、“优秀作文”已不是个别现象。且不论其抄袭的程度多少,或全篇复制、局部或大部分“仿写”,其性质都是一样的,现状令人堪忧。驱除学生的近利思想,抵制“复制作文”,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利用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扎实求真的学习精神,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真实表达的习作兴趣,切实提高小学生乐写、善写的习作能力,是我们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一、扭转思想 避虚务实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没有真实就没有生命力。树立远离“复制”、 拒绝“粘贴”的思想,首先要求老师认识到“复制作文”的危害性、严重性,做到求真务实。有一些老师在习作指导课前就让学生在网上查询同类习作,布置学生抄一篇或背诵“优秀作文”的作业,这样的现象应予抵制。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抵制“复制作文”,做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的表率和典范。
任何时候,只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文章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抄袭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可耻的。一个靠“复制”、“粘贴”来完成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每一位学生都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个体。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小学生应该远离网络的侵害,树立“网络为我用,不为网络害”的思想。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上不少优秀习作,作者表达的情感是真实的。但是你“复制”了过来,那份感受对于你来说就是“虚假”的了。我们应引导学生放下“作文难”的思想包袱,“避虚就实”,回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来,细心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真实可感的作文。
小学三年级才正式立“习作”课。第一堂习作课,我郑重其事地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开笔典礼”:“祝贺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笔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了,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其实作文一点也不难,同学们早就开始学写作文啦!”学生面露诧异之色。我继续说:“当然啦!你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回家把这事告诉给妈妈;描述一个你喜爱的玩具,希望爸爸为你买下……在叙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就完成了一篇作文,只是你自己都没有在意罢了。作文就是‘表达’,只不过不是用‘口头’表达,而是用‘书面’表达。写自己所见,写自己所想——作文,就是这么简单!”一番话打消了学生对习作的顾虑。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表达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快乐,习作与大家分享,既是表达的需要,也是快乐的分享。
“真实”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真实的事、真实的感受,才有真实的个性、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才能写出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作文——即使是想象作文,也必须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象。
一次写乡村生活的习作,我提前一个多月布置同学们到乡间走走,或到乡村去体验。因为县城离乡村不远,同学们都顺利地完成了习作。一位学生在她习作中描写小水牛分娩的情景:“大伯拿着斧头在水牛的额头上开了一个口子,小牛终于出生了!”我奇怪地问她:“大伯为什么要在水牛的头上开个口子?”她振振有词地回答:“不开个口子,小牛从哪儿抱出来呀?”立即引得一阵哄堂大笑。我忍俊不禁,对同学们说:“你看,没有真实的体验,怎么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呢?胡编乱造,这就要闹笑话了嘛。”
一次写家乡景色的习作中,我发现有位同学的习作很显然是抄袭的,因为我们家在山区,可他习作中明显写的是海边景色,还抄成了“河里还有三米长的小虾呢!”我悄悄问他是怎么回事,原来他上网百度了一篇“写家乡美景的作文”后抄了一篇,只把地名改了下,把“海里”改成了“小河”,把“鲨鱼”改成了“小虾”,结果闹了“三米长的小虾”的笑话。我对他说:“为什么这位作者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那是他细致观察认真学习的成果。学习是要付出努力的,剽窃他人的学习成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如果你只会‘复制’,就永远学不到真正的本领。你也有精彩的生活,你也可以学着写出属于你的精彩,让同学们向你学习呀。”从那以后,他从记日记开始练习,有时有好的习作素材而他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时候,我就会提醒他把这事记下来。写完之后,我会找篇类似的优秀习作,让他对照自己的习作反思:别人是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得好?我有哪些地方应该向他学习?我的习作还可以怎么修改?从此,他的习作越写越好,再没出现过“复制作文”现象了。
说真话,记真事,写真言,做真人。这些是作文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准则。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真”字让我、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不再怕写作文,不仅乐于写作、以写为乐,还涌现了一大批“小作家”,大量优秀习作《丢了一顿好饭》、《古城寻“宝”记》、《七千元“飞”了》……在报刊、校刊发表。
二、理清脉络 言之有序
课标要求学生习作“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很多学生就卡在“表达的顺序”上,叙述言而无序。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但学生刚开始接触习作的时候,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写起,这时教师应教会学生理清自己习作的思路,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通顺流畅、“言之有序”。
一位朋友的儿子上三年级,让我帮忙指导孩子习作。我看了孩子的一篇游记,一看就是他爸爸帮孩子修改的,童真童趣全无。我私下里批评了朋友的不当做法,她向我诉苦,每次老师布置习作,儿子就缠着他们夫妇俩“指导”,他们也不会指导,有时候就越俎代庖了。我很委婉地对孩子说:“习作习作,练习写作。我们现在是练习阶段,你只有写出真实的习作,我才能发现你哪些地方不足,才能帮助你改正。这样一步一步学习,才能真正学会写作。‘好文不厌百回改’,写作文要不怕写不怕改。以后我们先学着自己改自己作文,再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我们陪着孩子去爬了一趟家乡的朝斗岩,边玩边观察。问他:“朝斗岩美不美?”他开心地说:“美!”我在他的手心写下一个“美”字,对他说:“你看,你想写家乡的美景,这个‘美’字就是你的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我又让他握起拳头,说:“每个手指能向着掌心握起来,这就好比文章的段落也是围绕这个表达中心而服务的。”接着告诉他:手指就好比文章的段落。拇指是开头,最好能引人入胜;小指是结尾,要简洁明了。中间的每个手指代表一下景点,可增加或减少段落数量,内容要有详有略,你感触深的要重点写。”孩子茅塞顿开,写作兴致大增,很快完成了一篇习作。朋友很开心地对我说:“他再也不缠着我说作文难写了,还伸出手掌教我怎么写作文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要引导学生不拘形式的表达,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个性化、多元化。
三、言之有物,力求具体
新课标要求习作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这与小学高年段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一要求一脉相承。
这次运动会之后,一位平时习作写得并不太好的同学写了一篇习作,内容是因为学校保安人员人手不够,他被老师临时抽调,当了一名保安队员维护赛场秩序中发生的一些事。他在习作中写道:“……指挥的时候非常累。可我们要让运动员跑出好成绩就要好好管理。……可有一些同学不听我们的话,还骂我们,骂完了才回圈内。……当管理员可真累啊!”整篇习作不过145个字。我对他说:“你的习作事情是真实的,但因为表达不清楚,所以让人感觉你的‘累’不真实,因为看了你的习作没有人给觉得你‘累’的感觉。”为了降低修改的难度,我分时间、分段让他修改,先修改开头被老师抽去当管理员时的心情,第二天再改怎么改当管理员的内容:你是怎么管理的?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被管理的同学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把你们的动作、语言、那们同学的表情态度写清楚。一连改了三次,习作才最终修改好。我将这篇改好的习作打印好贴在教室的《习作园地》里,他脸上写满了自豪和成功的喜悦,说:“这下我知道什么叫‘具体’了,以后我会写完作文要好好修改,把作文写具体!”我笑着说:“对啊,你的习作又真实,又具体,就是一篇优秀作文了!”
说到底,“作文难”是个普遍问题。那是因为人人都有潜在的惰性,学生要完成每个单元的习作,还要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一旦当任务多了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应付了事。实践表明:如果学生把习作看成是一种“任务”而非“快乐”的时候,内心就生出“应对”、“应付”的情绪;但如果将习作看作是“表达的快乐”,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去付出劳动。
远离“复制”,拒绝“粘贴”,或许在当下网络盛行的今天,还会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相信,只要教师摆正心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生活中的习作素材资源,从根本杜绝“复制作文”的存在,教育之花就会愈开愈艳。
作者:涂虹英
学校:龙岩市长汀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