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 : 随文小练笔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5/1/26 9:53:17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语文阅读课堂更加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理解,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把阅读与写作、理解与表达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展小练笔类似传统阅读教学的片段训练,是一种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好方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新策略,拓展小练笔被广泛运用。
一 、拓展小练笔主旨新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有必要对“小练笔”作一次新的定位,使其与时俱进,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进行认知、理解,继而欣赏、感悟。在这里,学生表达的外延不应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而应全方位地涵盖文本的知识能力、方法过程乃至情感价值观。因此,拓展小练笔应从拓宽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等出发,引导学生用多样的文字,灵活的方式方法去表达,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拓展小练笔现状再思考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对拓展小练笔的设计往往偏重于语言表达形式的模仿,而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教育功能,小练笔从形式到内容在体现读写结合中囿于程式,失之偏颇。
1、缺乏指导而兴味索然
在学完《黄山奇石》一文后,教师出示小练笔要求:黄山还有那些形状各异的奇石?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并用优美的文字写下来。学生凭空想象,几分钟后,完成了几十字不等的练笔内容。
由于学生对黄山奇石缺少形象性的认知,很难展开想象,就算勉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图象,也未必能写得生动。另外,长此以往,兴趣的缺位会使学生谈“练”色变,拓展小练笔走向了原有教学目标的反面。如果教师能出示黄山奇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描述,再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生动,学生一定会更兴趣盎然。
2、机械重复中墨守成规
《去年的树》是一篇以诚信为题材的童话故事,描写大树和小鸟之间真挚友谊。学生在学习了小鸟和大树的四处对话后,教师出示练笔题“想象一下,小鸟还会去哪里找大树,会说些什么?”学生从“小鸟去河边找大树”“小鸟向溪水问情况”“小鸟去蘑菇房问情况”“小鸟自言自语”等角度出发,展开想象,续写出了第五、第六次对话情景。
这样的练笔看似完成了练笔练习,但仅仅是在原有四次对话的层面上进行,未作任何提升,练笔的形式和内容未能越出传统练笔的雷池。
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在教学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时小结,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出示多媒体课件)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之后,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这第二个“看”,你品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体会后,出示练笔题: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 (请学生练笔)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朋友情谊的感谢,教师趁势引导:正如同学们感受的那样,这两个“看”字虽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谈一谈吧!
由于抓住了文中“看”字进行拓展练笔,既有深度,又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教学目标逐级达成。教师以前一个“看”字作铺垫,引导学生自悟;第二个“看”字就有了生成性的拓展练笔。这样的拓展小练笔紧紧抓住了文本中“看”字所蕴涵的深意,把拓展学生思维作为生成点,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可见,同一篇课文,由于落点选择处理的不同,拓展小练笔会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小练笔落点细选择
如何找准小练笔的落笔,名师大家的课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
1、找准切入点。这是生成有效练笔的前提和关键。“切入点”在何处?一般在文本的关键处或教学的导入处,也可以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时。只有充分分析教材、研究文本与学生的基础上,预设练笔落点,才能使练笔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幸福》是一篇文笔优美,情感真挚的文章,它通过若干生动的事例,阐述了幸福的真正内涵。特级教师王凇舟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先让学生从幸福的理解入手,有的学生说:“幸福是妈妈温暖的怀抱”有的学生说:“幸福是家暖暖的灯光。”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入诗歌:“幸福与金钱无关/幸福与权势无关/幸福是发自内心由衷的喜悦……”使学生再一次感悟到了幸福的真正内涵。教师恰到好处地出示练笔作业:写一写你身边的点滴幸福,写出你对幸福的真切感受。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2、点击兴奋点。拓展小练笔的最佳落点应在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上,以不断推动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向更高层次发展。“兴奋点”可以在三维目标统整时,可以在学生情感蓄势中,也可以在教学进入高潮时,可以在文本重点突破时……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圆圆的沙砾》时,就曾有过这样的精彩片段:
“这颗圆圆的沙砾给我们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用心去朗读这篇文章,放声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声音和此刻的心情。”
师(引导):这是一颗( )的沙砾?
(生朗读,师板书)
师:这么一颗沙砾,如果它是一个人的话,你觉得它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优秀的、努力的、进取的、谦虚的。
师:所以课文用了这么清新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沙砾变成珍珠的过程。一颗沙砾是如何变成珍珠的、再让我们看看它自己说的三句话。
师导读“当 的时候 ;当 的时候 ;当 的时候 ”
(再次强化文章的语言特点,为下文拓展提升做好充分的准备)
师(引导):因为有了信念,才能给你勇气,给你力量,给你尽乎完美。
假如有一颗沙砾受到其它沙砾的排挤,你会用怎样的一段话来教导它呢?用激励的语气来写写,看看谁写得动情。
“情动而辞发”,就是在这样的点引下,帮助学生一步步“兴奋”起来;在他的“煽情”下,学生的语言喷涌而出:“你是一颗可贵的沙砾,不是普通的沙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要为自己而奋斗!”“努力吧,体验成为一颗珍珠的痛楚,体验成为一颗珍珠的幸福!”
3、寻求发散点。寻求发散点,有效地进行思维的发散,有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散点”可以安排在对文本解读的深刻理解时。
《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在课文结尾处写道:“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课文中没有点明。此时教师播放“陈庚在草地上搂着面黄肌瘦的小红军,后悔莫及”的录像,引导学生回到文中默读思考,从而豁然开朗:明白了小红军是活活累死,饿死的;明白了小红军说自己体力比陈庚强,还要与陈庚赛跑,说自己要等同伴,说自己青稞面多,全是假的,是骗陈庚;明白了他之所以要骗,是因为他不想拖累陈庚。这时,老师再动情地描述:这位坚强的小红军,如果他能接受陈庚的帮助,就有可能走出草地。但为了不拖累别人,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生与死面前,他宁可选择了死。这是一种怎样的阶级情谊,这是一种怎样崇高的品质!画面的展示、动情的描绘,使师情、生情、文情强烈共鸣,文中的小红军的崇高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此时,教师出示小练笔:“看着牛膝骨,我们仿佛看到了 。学生对文本已有了深刻的解读,情感得以激发,纷纷提笔:我们仿佛看见了他吃力地支撑起自己瘦弱的身躯,欣慰地目送战友渐渐远去;看见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怎样靠着这发黑的牛膝骨支持着自己,直至终于倒在了草地上。
这样的练笔交流,充分深化了文本主题,建构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之而增长。”精心预设才有精彩生成。对拓展性练笔进行精心的设计,对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素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李钦
学校:福州市国货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