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翁瑞芳:小学语文如何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15/1/26 9:59:49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学习小学语文,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决定着小学语文必须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关键字:小学语文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一、我国教育的现状及弊端

我国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但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陷入了一定的模式中,所以应试教育依然存在。而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危害:

1、导致道德教育虚化

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一代“百无禁忌”,这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的体制认可的是“分数才是硬道理”,德育教育受到冷落,特别是其中没有通过考试来检测的部分。久而久之,学生就无法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养成高尚的道德观。

2、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减负”的口号曾喊了很多年,可学生的包袱似乎未见减轻。从小开始,我们的学生就被关在象牙塔里,在题海战术中磨练,抱着书本不停地背记,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亦日渐沉重。他们的休息时间没有保证,他们的课余生活只有黑白的颜色,不见多彩……为的就是不停地闯关,考到重点中学,挤过高考独木桥,来到人间天堂——大学。而大学的学生被捆绑多年,好不容易解脱,就开始迷失方向,找不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可见,应试教育的危害有多可怕。

3、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有效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夺冠的人层出不穷,可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屈指可数。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式和死记硬背,这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摆在眼前的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迫在眉睫,它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粗浅尝试。这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去改革。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教育的落实。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考虑到学生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基础素质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只有重新认识教育,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我们才能找到改革的方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它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学习小学语文,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培养孩子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外,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重要,一个人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良好的道德观念,才有可能将其所学奉献给社会。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还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但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关心热爱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国家新一代的人才。

(二)改进课堂的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都以老师独占讲台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成为机器般地被动接受,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使学生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兴趣,保持学习动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年纪小,注意力无法持久,控制力也差,所以,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一篇新课时,我总会要求学生先预习,预习时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句可动手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和同学互相探究讨论。学会做批注,在不懂的地方作记号。自己试试能否解决,不行的话就在课堂上提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因为本组内的成员每个人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都存在差异,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互补彼此的不足,促进思维的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实在解决不了,我再提示帮助解决。这样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师生共同探索问题,一起求知的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这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三)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师生思想与心灵的沟通。对于小学语文实现素质教育尤为重要。

我借鉴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方法,尝试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课前预习活动。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成布置预习提纲或是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堂上抽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单元要求、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根据学生当时的课堂表现进行适当调整。

(3)创设情境教学。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陶冶学生的兴趣。

(4)合作探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养成学生思维的习惯。

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今我们教育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温室里的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我们老师就得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形式。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个个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学生的学情都不同,这就要求我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设计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学情,让人人课课有所得,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也是每个教师的最终目标——育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历程。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对症下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肯定能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走向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师专业成长》宋宏福

 

作者:翁瑞芳

学校:晋江永和镇巴厝村启蒙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