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飞:谈探究学习 优化课堂

发布时间:2015/1/26 10:32:49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尽量放手让孩子能去“想”、能去“看”、能去“画”、能去“说”、能去“听、”能去“做,培养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探究学习  去想  去看  去画  去说  去听  去做

 

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全面培养小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生存,生活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优秀品德情操和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语文现代性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尽量放手让孩子能去“想”、能去“看”、能去“画”、能去“说”、能去“听、”能去“做,培养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大胆想,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热情洋溢地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在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就要根据所描写的三峡的景象,去想象作者为我们所展示的三峡的一幅幅瑰丽奇特的画面,再现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并从作者的寓情于景的描写之中,领悟到作者正是把五彩续纷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奋发进取的力量。这样,学生在想象之中,如同陪作者一起散步,同作者一起思考,同时又加进了学生自己的感受,唤起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积累。在教学《中彩那天》时,百货商店一辆崭新的汽车以抽奖的形式馈赠给中奖者,扩音器叫我父亲的名字,我很兴奋……充分让学生想象,假如你中奖,得到一辆汽车,你是如何高兴,如何表现的,与课文中的父亲严肃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母高尚的人格。可见,学生大胆想象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认知水平。

二、让学生尽可能去“看”

“看”就是让学生细致地看、仔细地观察,给足的时间充分地观察,通过“看”发现,在此基础上去主动学习知识。观察能力的形成需要作者长时间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训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需要意志与情感的体现。学生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观察能力,首先应当培养学生对观察有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迫切认识世界的情感,有锲而不舍的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有细心、耐心、精心的观察态度,有洞察一切的敏锐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我们班一位最熟悉的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熟悉的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的人的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再比如,在上完《绝技》后,我又布置一篇作文《×X菜的制作》,如教学作文《蚂蚁》要先让学生去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外形,孩子通过观察知道了蚂蚁和同伴之间的交流靠的是触角以及留下的气味,这样对蚂蚁的了解就比较全面比较科学,孩子通过观察就知道很多信息,从而引发学生观察的兴趣。于是乎,学生的关趣被调动了,创作热情被激发了,纷纷写出了切合实际的优秀作品。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充分“看”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并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三、让学生尽可能地去“画”

学生通过亲眼去看、去体验、去想象,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的思考层面把自己在头脑中所获得的画面画下来,描绘出来,这样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培养了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怎样画这过程中,也就明白了风是不能真接把它画出来的,要通过其它事物在风中动态的表现,这样远远比老师单纯的讲效果好多了。如在中年级《蟋蟀的住宅》我让学生根据蟋蟀住宅的特点画住宅。这样学生就形象地掌握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如在教学《画杨桃》这一课时,在上课伊始,先在讲台上放一个杨桃,让全班学生拿出笔去画一画,学生画出不同的杨桃,然后要求孩子调换位置再画,学生发现两次画的杨桃不一样,于是,我就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原来坐的位置不同,画的杨桃就不一样。经过动手画,学生明白了,由于自己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物体就不一样,于是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就突破了。

四、让学生尽可能的去“说”

学生思维的多维性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他们的说,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如何达到理想的合理性的,教师就给学生创设了暢所欲言得自由空间,真正做到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天空。举办专题演讲等,促使在一定氛围与场合下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活动课上,可以设定一个标题,让学生上台演讲。如在教学作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可以让学生自由说,你敬佩的人是谁,他有什么特点,通过一件事说一说。这样让学生大胆的说,说好,说通顺,说具体,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就容易的多了。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说主要内容,课后要求学生回家讲故事给家人听。这样雨来这个英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他的人物品质,勇敢、机灵、爱国也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孩子的说话能力就增强,语文素养就提高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口语交际,说话的能力应渗透在事事,时时,处处。在语文课上也要重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他作为学生的一项能力考试。遵循学生的发展,重注素质的提高。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听”

听是一门艺术,听可以把口头表达的信息转换成意思。语文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强调听的重要性,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更要对上课内容及上课方式进行创意,引导学生积极地倾听,提高上课效果,人从出生开始就是通过听来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如在教学《七月的天山》,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倾听,孩子仿佛走进天山,看到了天山美丽的景色。就这样文章就引刃而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录音朗读,让孩子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写一写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播放配乐读,让孩子听并想象这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一个画面 。也可以利用早读讲故事,让孩子听,通过听故事,让孩子记住情节比较生动的地方或者让孩子感动的地方,再让孩子写一写,这样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比老师单纯的讲授要好的多。对于来说,学生大多时间在学校学习,学校学习大部分是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听至关重要。学生听的内容,教师要想办法创新,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乐于听。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实现信息交汇主要的途径就是倾听。

五、让学生尽可能去“做”

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在此就要为学生提供做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要求学生回家动手做实验,拿两个铁球,同样重的情况下,从高处往下落,怎样情况。再拿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的铁球,从高处,往下落,情况又是怎样的。学生经过做实验,很快明白了,铁球下落的快慢与铁球的重量毫无关系。这样让孩子动手做一做,学生记得更牢,记得更科学,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也充分发挥课自主性、积极性。

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空间和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去昕,既教给学习方法,有教给获取知识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福建教育

2、教育心理学

 

作者:林飞 

学校:福州市闽侯县青口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