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富: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发布时间:2015/1/26 10:40:19
摘要: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多方引导,投入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激情。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才能感受到语文的生命。
关键词:课堂 生命 主动 兴趣 生活
语文界元老吕叔湘先生曾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纵观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等现象,学生没有了阅读情趣,没有了求知的追求和冲动,失去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呈现出“万马齐喑”的忧浊场面。这样的课堂教学销蚀了学生生命的情趣,忽略了语文的生命价值。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生命意识,保留学生无拘无束的生命状态,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主动参与,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如何成正比。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课前两三分钟,可以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故事引趣、小品表演、美文朗读、诗歌背诵等。我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在课前三分钟内进行不同活动,由易到难。学生经过这样的热身,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他们对学习还能没有兴趣吗? 在教生字时可以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
教学课文时,为了深化理解,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时,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分角色扮演,演绎其中的故事。学生兴致高涨,兴之所致地手舞足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再现文本情境,从而从肤浅走向深刻,由被动走向主动。之后,我还要求学生搜集有关狼的资料,开展一场辩论会:对狼是杀还是保护。正反双方各自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同学们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经过紧张的辩论,同学们对狼的了解更加全面,对狼是杀还是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语文口表达能力。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主人,是知识的探究者,自然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一方学生智慧飞扬的学习天地。
二、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意识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也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富有创造性,这样课堂才有生命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极富个性,这时教师切忌轻易扼杀学生的独特观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以挖掘的潜能,都有能够通过相互碰撞而迸发智慧火花的燧石,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在价值追求上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独特的体验,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呈现出一种动态生成的美。《大作家的小老师》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上第一课时时,学生们对肖伯纳的为人处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1、谦虚的肖伯纳。肖伯纳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肖伯纳”, 因为他喜爱小姑娘,目的是想带给小姑娘惊喜。还要拜小姑娘为师。2、自夸的肖伯纳。“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肖伯纳”,太张扬了,自吹自擂。在充分听取学生的积极发言后,我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的答案很独特,有创意,很有道理,但不够全面,如果把你们的两种观点融合一下,答案可能就更妙了。请你们再认真思考思考!”学生在我的点拨引导下,观点慢慢达成了一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肖伯纳”这句话本意是肖伯纳很喜爱小姑娘,想给小姑娘带来惊喜,无意中流露了自夸的语气,但他心甘情愿拜小姑娘为师,他确实很谦虚。我又进一步激励:“读书就应该这样,在思考中进步,在争辩中提升,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上这样的语文课老师感到真快乐。”
三、走进生活,提高情趣
美国科学家华特.科勒涅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走进生活,语文课堂一定会从满生命活力”。“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学应该打破教室的壁垒,变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使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语文。将文本学习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让文本的内涵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激发进一步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愿望。
1、课前向生活开放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个万花筒,而学生的阅历和见识毕竟有限,如果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离文章就有了距离,对文章理解势必增加了难度。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课前应该组织学生参观少年英雄纪念馆或观看一些有关英雄少年的影片,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且为深刻理解雨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作铺垫。这样的活动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兴趣盎然,对文本学习产生了生机勃勃的探究欲望。
2、课中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就来自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事例中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跨越时空,浓缩距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意识和表达欲望。
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诗意化的句子,学生难以理解,课本上的插图对学生帮助不大。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完全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所描述的优美画面也形象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我边指着图边说:“作者荡舟漓江从这山转到那山,又从这儿游到那儿,好像已经怎样?”全班不约而同说出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表达,与视、听、做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一致,能为教学提供逼真的情景效果,拓宽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课后拓展学习空间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探究又是不断深化的,同时由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新的问题、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春晓》这首诗写的是春景, 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特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到郊外踏青。在踏青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回来后要写一篇作文。踏青中,我看到大家个个神采飞扬,余兴未尽的样子,就知道大家有了收获。果然,大家写得很有内容,将自己的观察淋漓尽致地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来。此举不仅丰富了课文的主题,而且使知识超越教材。学生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如音像资料、图书、报刊、自然风光、网络信息、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
生命,因为活力而更美丽;教学,因为活力而更精彩。语文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多方引导,张扬学生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激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一定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宁;论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出版社;2005年
作者:林金富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