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江华:语文实践性、活动性作业设计策略

发布时间:2015/1/27 8:39:37

 

摘要:语文“实践性、活动性”作业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创造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有效构建了大语文教育体系。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实践性、活动性”作业的设计,使之在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实践性  活动性  作业  设计  策略

 

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发现作业的变革也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进行了语文“实践性、活动性作业”的设计。依托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设计的“实践性、活动性”作业,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感受、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自由,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发挥其潜能,通过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多种解决方案并存,使得学生的学习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性、活动性”作业克服了以往作业类型重智力、轻能力培养的弊端,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发散与辐射的态势,冲破封闭的象牙塔,与广阔的社会生活接轨,成为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的纽带与桥梁,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性、活动性”作业,扩大语文学习空间

要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儿童语言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课外阅读和活动,必须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突破教科书的局限。

1.结合教材作课前课后的阅读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语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再阅读其他的书……才是真正的受用。”我们力求把语文课上成开放型模式课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与本课学习内容有关的材料,如查阅文字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像制品,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备而来,交流自学的成果,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开扩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例如教《长征》一诗,课前,我们要求学生选读毛主席诗词,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一首熟读;课堂上进行交流,就共同欣赏的诗词组成学习小组,教给学习的方法;课后开展合作学习,查找资料,制作幻灯片,配上音乐,开展“毛主席诗词诵读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学习的内容由一首诗延伸到许多首,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一首首雄浑豪迈的诗词从学生的口中朗诵出来,学生对毛主席其人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收集资料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结合教材开展动手操作环节的设计。

学生的年龄特点启示我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动手操作的印象总是来得深刻些。据此设计些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性的作业,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针对学生对“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自己做实验。学生找来各种物品,有大小不同的课本,有重量不同的鞋子,有标准的秤砣,通过实际的演示,学生们和伽利略一样发现了其中的矛盾之处,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领悟更加明确,同时在操作实践中培养了主动探索的能力。教学《詹天佑》一文中“开凿隧道”一段时,我们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两端凿进法”和“中间凿进法”的教学模型。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模型进行讨论:“詹天佑的设计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设计更好的办法吗?”这样在讨论中比较、综合,学生不仅认识到詹天佑的出色之处,而且从詹天佑身上学到了创新意识。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活动性”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1.结合校园、社区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的外延和整个生活相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是学习语文的课堂,一花、一草、一人、一事,任何一处自然人文景观,都蕴含着语文学习的无限契机。只要贴近生活,善于发掘,善于思考,生活就会给我们更多启示。例如,学习了《生命 生命》一文,我们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寻找生命的力量。学生们从即将枯萎的花草、受伤的小蜜蜂、团结互助的小蚂蚁、挣脱尾巴求生存的小壁虎等事物身上,都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还有的学生独辟蹊径,从身有残疾的小姑娘身上看到顽强的意志,看到对生命的热爱。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得到师生的赞许,激发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了《鸟的天堂》一文,我们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进行社会实践,看看自己生活的地方有没有“鸟的天堂”,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你对此有什么建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活动,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并且把学生的视线由单调的书本知识引向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结合家庭生活,开展家庭阅读活动。

我们提倡家长给学生建立家庭图书架,挤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陪伴孩子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节目,就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策划家庭节日庆祝活动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实践,为作文提供了好的素材,成为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三、注重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设计“实践性、活动性” 作业,体现综合活动能力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学科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息息相通,有着密切的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据此,我们增强了协作意识,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从其它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观察思维的方法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其它学科。设计策略有:

1.图文结合。

教学古诗《忆江南》时,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图画表达出诗歌的内容,并配上一段文字加以说明。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品评自己的作品,评析画的内容,讨论诗歌蕴含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尤其对“绿”字的锤炼有了深刻的认识。

2.课本剧表演。

学习了《去年的树》之后,学生自己编排了课本剧,配上音乐,设计表演动作,演来虽显幼稚,却在一言一行之中,蕴含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把握。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为向往,转化为创造。”与技能科所学知识相结合设计实践性、活动性作业,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了《“文明之母”——印刷术》一课,学生在课堂上明白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原理,我们就引导学生利用肥皂、土豆、萝卜等容易雕刻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几个活字,亲自体验一下这场技术革命的意义。学生亲自实践,动手雕刻,他们发现雕刻活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反字很不好雕刻,用凹陷的办法雕刻字体,很难印出来;材料的选择很关键,土豆、萝卜等易碎,不易保存,肥皂、橡皮更加合适些。有了实践的基础,学生写小作文的时候格外有话说。课本中讲述了育豆芽的过程,我们就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观察其变化,写出观察日记等。这种操作方式的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实践性、活动性” 作业的设计

结合地方特色设计“实践性、活动性”作业,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教育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能将思想教育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让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完《观潮》一课,带领学生到海边观察海潮的涨落,感受海潮之势,再仿照课文的叙述方法,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达出来。在节假日,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了家乡的风景名胜,领略了家乡的人文景观,在习作中满怀深情地描述海沧大桥、会展中心等大型建筑,也写出了公交车上让座蔚然成风,“小红帽”志愿服务如火如荼的精神文明风尚。学生们参观鼓浪屿海底世界,形形色色的热带鱼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在“我所认识的海产品”介绍会上,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参观厦大鲁迅纪念馆,使学生们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加了文化积淀,也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作业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有趣味性,有新鲜感,引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实践性、活动性”作业以生动、活泼、有趣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创造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构建了大语文教育体系。在活动中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贯穿起来,让作业从一种负担转变为学生印证自身本领、展示自身能力的一个机会,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在语文学习上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期望: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样一个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交互构成的大语文课堂,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间,构成了以课堂为中心辐射发展的认知领域,使儿童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悟,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大大增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实践性、活动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类作业的设计,使之在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永香.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实效性》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1期

[2] 王艳. 《“创新”作业设计,让学生个性飞扬》[J].《新课程(下)》2011年第02期

[3] 赵美红. 《聚焦作业设计 促进有效教学》 [J]. 《上海教育》2010年第08期

[4] 倪玲珍. 《语文作业设计要做到“五注重”》[J]. 《小学时代(教师)》2009年第12期

 

作者: 江华

学校:厦门市思明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