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立足课内 辐射课外
发布时间:2015/1/27 8:53:10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不要实用,而在文化》一文中写到:日本学者加藤嘉一新书《中国的逻辑》,其中有两段文字赫然映入眼帘,令我这个身为语文教师的中国人不胜感慨:
“名字与语言是自我认同的核心。倘若‘00后’的小朋友已经有了英文名字,并用它经营自己就有些危险了,必须加以警惕,因为这很有可能逐渐失去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思维观念。”
“中文是文化底蕴很深厚的语言,外国人不好接触,只懂语言远远不足,必须了解背后的文化,这叫做‘学语文’。”
日本著名文化学者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一书中说:“放弃母语,是通向文明毁灭的捷径。”
很遗憾,对中文和母语教育有着如此冷静而深刻见地的中国人,实在不多,其中也包括语文教师。
当下,英语当道,许多人说英语比汉语还流利。提笔忘字,提笔忘词或望文生义,曲解或误解词语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内的精读,让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和方法,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读书的“嗜好”。否则,光靠语文教科书上的多少篇课文是很难扩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头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
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嗜好”方面,几年来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探求摸索。从提高认识入手,本着“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在激发兴趣上下功夫,辅之以及时的鼓励与表扬,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 精读课文巧设疑 引起阅读兴趣
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教学中没有疑问,没有探求,就不会有真正的智力发展。理想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是化教学内容为层峦迭嶂,激发学生攀越的志趣,引导他们去跨越。
例如,我上《桃花心木》一文时,分三个步骤:一读探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再读质疑:读了课文之后,刚才提出的疑问有了答案吗?大家又发现了什么问题?三读解疑,适度存疑: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几个?学生四人小组立即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急于请我作结论。这时,我却乐意再投入块石头,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问题——争议——解决,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迸发着智慧的火花,由此获得的不只是某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最后,再由课内辐射到课外,介绍同学去读唐朝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译文),读后很多同学都能用对比阅读法总结出:《桃花心木》种树之法,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而《种树郭橐驼传》的种树之法“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虽然他们种树的方法不同,但都是强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桃花心木》借种树之法,喻为人处世之理。《种树郭橐驼传》却以种树之法,“移之官理”得出了这个结论,学生兴趣高涨,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二、有的放矢造悬念,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往往是从课内学习引起的。如教了《鲁滨孙漂流记》梗概之后,同学们对这位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作者很感兴趣。被他塑造的人物——鲁滨孙,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战胜了种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感悟到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这时就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以及笛福的其他作品,比如长篇小说《辛格顿船长》、《雅克上校》,游记《新环球游记》、《不列颠全岛纪游》。其效果当然是好的。
三、因势利导,及时推荐
我在教学中往往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教学《风辣子初见林黛玉》,我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肖像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凤辣子那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爽朗热情后面的张狂与放肆,她的伶牙利齿,她的炫耀特权等等,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解读。我告诉学生,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已经读懂了这个人,如果你去读一读《红楼梦》原著,可能你对风辣子的看法又会有所改变。
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我让学生不断的读这篇文章,反复读,用不同的方式读,在读中学生理解了课文,懂得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如同素描一样的细节描写,把人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表现出来。这时我及时推荐学生读《儒林外史》,看看在这部小说里,其他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当然我也在看,而且上网查了很多的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学中就不会捉襟见肘,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这对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四、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名家名作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的作品,但不少是节选的,窥见一斑未见全豹,我在上好课内教材后,就引导学生去读作品的全部。如教了《草船借箭》后就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教学《将相和》指导学生读《史记》;教学《景阳冈》指导学生读《水浒传》;教学《猴王出世》指导学生读《西游记》;教了《少年闰土》后,我指导学生读鲁迅的《故乡》等等。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倡导出入法,注重实际运用
宋人陈善在《后扪虱新话》一文中精辟地指出:“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因此,我不仅着力培养学生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嗜好”,而且极力培养学生读话书,能实际运用,并用得灵活的表达能力。
例如:教完《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其它的送别诗。然后引导学生化用这些古诗。我是这样引导的:师:我有一位好朋友,要到远方去工作,我为他饯行,举起酒杯,大家想一想,此时我该说些什么?(生答: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林莉同学明年要去老家读中学了,她不在老家长大,那里没有朋友,她觉得很孤单,心情不好。大家该用一句什么话来劝慰她。(生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学生的毕业留言上也能写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毗邻”等诗句。学生能这样灵活引用,出口成章,这样比起满口的大白话来,要显得斯文得多。
总之,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两者结合得好,如鱼水相乐,乳水相融,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不仅能广泛地积累知识,而且能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并且对思想、感情、品质、意志,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做为语文教师,要努力钻研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好汉语,做好中国人,要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者:林丽珍
学校:南平建瓯市川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