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美,在转角处……
发布时间:2015/1/27 9:08:40
摘要: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根据各个学段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老师好好思考,该如何转换角度,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也许在转角处,会与课堂的另一种美不期而遇,收获惊喜。转个角度记生字,感受汉字形体美。用心思考,换个角度,巧引妙导,孩子们就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汉字形体美悄无痕迹地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里,为学习语文铺好了一块块坚实的石砖。转个角度学词语,感受语言韵味美。智慧地理解词语,语言韵味美也便跃然纸上,并悄然渗入孩子们纯净的心田。转个角度悟文本,感受文章整体美。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真正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赏析的舞台。使学生通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要对文本读得充分,读得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就势如破竹了,那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自然迎刃而解了。人生最过瘾的,就是因为它有很多转角,有的转角很惊险,有的转角又充满惊喜。课如人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需要这样的转角。当你感到山穷水复业疑无路时,不妨换个角度教语文,你会发现,柳暗花明的别样之美,就在转角处……。
关键词: 转角 汉字形体美 语言韵味美 文章整体美 柳暗花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①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会碰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一字不识,或者字认得很少,书却读得滚瓜烂熟。是教师没有重视识字教学吗?然而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会碰到另外的情况,学生字认得不少,文章读得很少,作文却写得很糟。可以看出:在低年级,作为重点的识字教学没有真正地落实好;在高年级,作为重点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也没有落实好。
因而,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根据各个学段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这需要我们老师好好思考,该如何转换角度,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也许在转角处,会与课堂的另一种美不期而遇,收获惊喜。
一、 转个角度记生字,感受汉字形体美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占了很大的一块比例,识字任务重,理想识字量的模式的确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和从事语文教育的研究者对学生的识字情况科学的调查和了解。
识字是一个枯燥辛苦的过程,如果一味的重复同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老是采用读准音,再分解各部件来识记,时间久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必定会减弱,甚至出现厌学和放弃的念头。因为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老师开动脑筋,出奇制胜。如在认识“卡”“ 免”两个生字时,我灵机一动,随口出了两个谜语:“不上不下(卡);”“兔子的尾巴藏起来了,正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呢!(免)”因为语言通俗易懂,孩子们立刻异口同声地猜出谜底,一张张小脸都兴奋地涨得通红,个个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还纷纷举手也要编字谜给同学猜,“一个人干活累了,靠在大树旁休息(休)”“三人一起看落日(春)”“两人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丛)”……尽管有的字谜编得很稚嫩,但大家却猜得很起劲。一旦人人都建立了这种主动性 ,识字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时间也似乎过得特别快。
在识记多音字“倒”最初的几种方法都收效甚微,学生老是分不清它的正确读音,于是我通过查字典了解两个声调的读音规律后,带着孩子们一起用动作进行演示,帮助识记字音:全班同学一起把语文书转个180度,这叫把书倒(dào)过来;接着再把书立起来,双手放松,书就立刻倒(dǎo)了下来,换个方法,孩子们在游戏中轻松地辨别了这个多音字的读法,后面在一次单元考试中出了辨别“倒”的读音的题目,全班的正确率为100%。
我惊喜地发现,识字教学最重要的结果不是孩子掌握多少汉字,重要的是在识字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的同时,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换个角度,巧引妙导,孩子们就能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汉字形体美悄无痕迹地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里,为学习语文铺好了一块块坚实的石砖。
二、 转个角度学词语,感受语言韵味美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词语理解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我们要学会感性手段和理性思考结合,转换角度,智慧地理解词语。
在低年级教学中,表演的方式比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在理解“遮住”“掀起”“托起”“递给”四个词语的意思是,我依然借助孩子手里的课本做道具,在我的示范下分别演示这几个动作,无需过多的语言的渲染,孩子们就一下子理解了四个词语的意思,效率奇高。接着上到“一朵野蔷薇在铃兰花的簇拥……”,为了理解“簇拥”一词的意思,我先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孩子明白,四周的铃兰花把野蔷薇包围着,再请一位小朋友扮演美丽的野蔷薇,其他几位“铃兰花”一起上来把她紧紧地包围在中间,接着点出,这就是“簇拥”,这样转个角度,化繁为简,孩子既轻松又直观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字字句句总关情”。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现象,而应为学生创设意味隽永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永,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如在教学《搭石》一文中关于“协调有序”一词的理解,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家乡有句俗语叫——(生齐)“紧走搭石慢过桥。”可要小心了。
师:我们来合作。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于是就发出了——
生:踏踏的声音。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大家走的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能读出这种美,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
是呀,换个角度,智慧地理解词语,语言韵味美也便跃然纸上,并悄然渗入孩子们纯净的心田。
三、 转个角度悟文本,感受文章整体美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往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能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刚读过一两遍,就急着进行分析、理解课文,学生回答不出就一次次的催问,甚至责怪学生不积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局面,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了自己的思考,没了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自主阅读中,也就是和文本的对话中,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培养喜欢阅读的情感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时,我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与孩子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采访”:
师:“嘿!大家好!欢迎从太空归来的小小宇航员们!我是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xxx。观众们此时也正坐在电视机前,热情地欢迎我们的航天小英雄们!跟关心和牵挂你们的热心观众们打个招呼吧!”
生:嗨!大家好!我们回来啦!
师:那我想采访一下,你们在太空里都经历了那些有趣的事情?怎么个有趣法?可以读一读课本,把有关语句画下来。一会儿来说一说……
我换个角度,通过虚拟一个场景,巧妙地将感知文本的这一接力棒成功地传递给了学生,他们个个俨然就是刚从太空归来的神气的“小宇航员”,角色也成功地进行了转换,孩子们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接受采访时,把太空中发生的三件趣事准确地找了出来,果真妙趣横生,课堂上笑声不断,氛围轻松愉快。有了对文本的深入感悟,朗读课文时就更投入了,原本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竟被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意犹未尽,让听者仿佛也身临其境,课堂上溢满了神奇美妙的音符……。
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也真正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赏析的舞台。使学生通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要对文本读得充分,读得深入,对文章的理解就势如破竹了,那么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自然迎刃而解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会更好的去深入解读文本,简化、精化每个课堂环节,给学生腾出更多时间、空间,让他们投入地朗读课文、感受文本、深入思考,回到语文课最原本、最美妙的天地中。
烈日,沙漠,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一摇。一个旅人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高兴地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好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人生最过瘾的,就是因为它有很多转角,有的转角很惊险,有的转角又充满惊喜。课如人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需要这样的转角。当你感到山穷水复业疑无路时,不妨换个角度教语文,你会发现,柳暗花明的别样之美,就在转角处……。
参考文献:
1《在理解词语中迸发智慧的火花 》 薛礼花
2.《小学生识字量现状和识字量要求问题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教育系 孙照保
3. 《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 福建省教育出版社
4.《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惠元兰
作者:李丽丽
学校:厦门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