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兰:守望语文这片土地
发布时间:2015/1/27 9:26:08
语文课因其母语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它是所有课程中最有情趣,最有魅力的课程。所以语文课堂应流淌着诗意,弥漫着温情,荡涤着心灵。多年来,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走出语文“耗时低效”的困境。“小课堂大智慧”。行走在课改的路上,我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成长。
一、课前热身运动
(一)学生的预习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接新班的第一堂课,我都是老生常谈“预习课”。结合一些案例,提高学生对预习的重视,还授给学生一些有规可循、切实可行的方法:
1.初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扫清生字词障碍,正确地读课文。
2.细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流利地读课文。
3.品读课文,找出最精彩或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回读课文,质疑问难,梳理问题,以待在课堂上提出。
良好的学习行为贵在坚持,需要老师花一段时间检查督促,促其养成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二)教师的备课
1.深究文本,使文字丰盈起来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生做到课前四读课文,教师更应多读课文,把握文章情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和补充材料,深入解读文本,在头脑中建立起网络化的语文学习体系,用自己感动的心让苍白的文字丰盈起来。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首先自己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入情入境,才能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2.找准文眼,使文本精炼起来
面面俱到的课堂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把文本读薄,把文本读成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尤为重要。以文眼为切入口,做文章,重点突出,以点带面,掌控全盘。如“《跨越生命的海峡桥》,紧抓课文中的三个字“不容易”,从哪些地方看出不容易?问题明朗精炼,不琐碎。“不容易”谈透彻了,自然就深刻体会到这生命的来之不易,这座生命桥是靠什么架起的。
二、课中情趣盎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合作的空间,要给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个体差异,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情趣。语文教师更应善于煽情,“情”字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果能达到“课始激情情始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谙情情未了”的境界,那么课堂将成为人与文字的交流,人与人心灵汇合的殿堂。像这样能听见学生生命拔节的课堂,一直是我的追求。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明代王阳明)上课伊始,就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精神亢奋起来。
1.质疑导入。“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有些课题,本身就闪现许多“疑点”。如教《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势必引出: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和保姆之间有什么事?为什么要把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相提并论呢?学生学他所想学的,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情境导入。用一些音乐、画面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的身心融入音乐、画面,情感得到渲染,再渐入文本描述的情境中,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有很好的铺垫作用,“未成曲调先有情”。
3.谈话导入。语言是拉近师生距离的最直接手段。恰倒好处的谈话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导入方法。因此,语文教师要花心思设计导入语,根据文本特点,或是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或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勾起学生的回忆……如《生命 生命》一课导入语我这样设计:同学们,请抬起手,把你的右手搭在左手的脉搏上,叭哒叭哒,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你的手贴在你的胸口,扑通扑通,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4.活动导入。利用猜谜语、背古诗、讲故事、做游戏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来导入,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慧眼识契机 紧抓巧生成
教师应用动态变化的眼光看待课堂教学,构建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根据教和学的实际情况,看是否有挖掘的价值,通过引导,往往会出现许多精彩纷呈的个人见解。许多课堂看似平常却暗藏契机。我认为如何抓契机、巧生成成为衡量一位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一个标准。如《示儿》一课,我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悲”字发问:诗人临终前但悲什么?(不见九州同)原想直接问学生: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忽有一家长来叫孩子回家见快要去世的祖母一面,我灵机一动,抓住契机,问:在我们周围,人临终前会悲什么?(会悲不见亲人面,会悲不见家业旺,会悲此生命太短……)我继续追问:可是诗人但悲不见九州同,试想一下,一个一生为祖国统一大业奋斗的人,他临终前还会悲什么?(还悲不见百姓乐,还悲不见国昌盛……)此时,学生真正走入诗人的心里,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课末的质疑问难,也是精彩生成的好机会,切不可小觑。
(三)听说读写 相得益彰
语文课简单说来也是听说读写训练课,只是根据课的类型,有所侧重。大家都知道,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以读促悟,以说促写,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朗读后,善于以课文为例子,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匆匆》一散文,诗般的语言带给我们淡淡的忧愁和惋惜。学了第一句,我设计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了,有再 的时候。
学了第三段,我设计了: (干什么) 的时候,日子 (怎样) 过去。
学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设计了:过去的日子如 ,被 。
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课外积累沉淀
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背诵好词佳句,欣赏美文佳作,积累语言,丰富情感,厚积薄发,内化为自身的文学涵养,变为一种文学气质,做一个看“落花缤纷”,便觉“着我一身彩衣”的多情人,就不怕学不好语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一路欣赏,一路拾掇,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生收获的是美好的未来,而我收获的是美丽的心情。
作者:林秀兰
学校:平潭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