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平:关于语文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7 9:47:24
近日聆听了张安龙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让我受益颇多。在这一节中,张老师利用课文的总起句,反复叩问文本,叩问学生:“生命,生命究竟是什么呢?”听着,听着,我也不禁在思考着:语文,语文,我们究竟该给学生的生命成长留下些什么呢?就这一节语文课课堂的实效性,我想从如下几点谈谈教学的感悟: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语文要给学生纯美的言语
语文课应有其独特的个性。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这是语文课的本真。新课标明确定性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崔恋老师指出:“语文课程,重在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开掘,疏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运用的问题的出现。”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语言文字是其内在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字的人文性,如舟无水,寸步难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忘了给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语文课,一切都是空的。因此语文课不能忘了语言文字这个根。从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给学生美美的言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识字,服务言语。识字是儿童运用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起始和基本环节,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开端。形、音、义结合是识字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各年级都不能放松识字教学。
在本课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学习生字新词,这一环节设计灵动而有效,我最为欣赏。老师先请同学们一边大声地读课文,一边划出那些生字新词。开火车读生字新词,着重抓住易错的字音正音如“动弹”的“弹”的变调轻声,“短暂”的“暂”是平舌音。在教学新词“骚扰”、“震憾”、“糟蹋”之时,教师让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方法多变:(1)、引导学生用关键字组词的方法,读懂了“骚扰”的本义。又联系了上下文,体会到“骚扰”所表达的情感,这些都是学习词语的好方法。(2)、给“糟蹋”换了个近义词——浪费,就理解了“糟蹋”的意思。再看看这个句子,这里面还有一种和“白白糟蹋”完全相反的态度,“好好地使用”和“糟蹋”是相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好好地使用”前面加个“不”来解释“糟蹋”。(3)、生说“震撼”的意思就是“震惊”。张老师顺水推舟引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间都出现了。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感受感受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进行词义辨析运用的训练——择词填空:①听到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消息,全国人民都( )了。②电影《唐山大地震》中,一幕幕生死离别的场景给观众强烈的( )。教师让学生在喜闻乐见活动中,学习生字新词,如:找近义词促理解、设情景在运用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等等,紧紧地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只有抓好字词教学,学生掌握言语才有一定的基础。
2、抓朗读,丰富言语。情动于衷发于声,善于朗读的,特别是叶老所说的美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中还他个委婉”,“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能把一篇文章读得自然、流畅、有声有色,使死文字变成活言语,在大脑里却呈现一片活生生的境界,仿佛是作者面对面和自己说话,对于发展言语也非常有用。这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极为重视朗读的训练,无论从读的内容,还是读的方式,或是读的诱导,还是读的评价,都进行着有益的尝试:挑战读——“谁想读第一自然段?”邀请读——“好,请这位男孩你来读。”扶着读——“读书就要力量。认认真真的读一读试试,一个字都不要差。”鞭策读——“是啊,你读的是一只在拼命换气的飞蛾。那你能将那只飞蛾带到我们的眼前吗?请你再读一读。”师范读,以及激情处反复的引读课文,让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3、抓想象,运用言语。想象就是要调动大脑中的各种记忆表象,经过整合,复原为一个完整的画面,即阅读者须有将文字复现为“图画”形象的能力。叶老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以教材的语言为本,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模仿运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飞蛾求生”一节时,教师就是这么处理的: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你仿佛能看到什么,仿佛可以听到什么。
师范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就这样读着、想着,想着、读着,课文里一个个静止的文字符号就在脑子里复活,听到作者听到的,想到作者想到的,感受到作者感受到的。
二、滴水瓣花总见情——语文课要给学生浓烈的情感
情感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石,是文本的灵魂,也是课堂的灵魂。语文教学过程正是老师、学生和文本的作者之向情感多向交流的过程,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交流,语文教学就将机械化、程序化,沉闷而呆板。为给学生浓浓的情感,张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蕴情。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教师紧抓住文本的秘妙——那是一个脆弱而又执着的灵魂深处发出对生的挣扎与渴求。《生命 生命》一文里,那不堪一击的飞蛾,砖缝中冒芽的香瓜子何尝不是杏林子那多舛命运孱弱生命的写照呢?正因如此,她倍加珍惜;正因如此,她奋力坚守。所以,这节课上,教师作为一个鲜活的“教材”,始终以饱满的激情,与学生互动着,传递着生命的意义。教师用自己丰富的情感修养,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
2、激情。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因此,上课伊始,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图文资料,通过对杏林子的生平以及创作成就的介绍,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在学习中。课堂教学行进中,教师以文本为依托,以读为媒介,以情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教师的感情化教学语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讲解,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沉处还它个深沉,欢悦处还这个欢悦,似滔滔江河,如涓涓细流,像幽幽琴声,若融融春意,把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
三、绝知此事须躬行——语文要给学生得力的方法
把握文本特点,努力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一课一得。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语文教学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 、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只有在语文实践中的习得,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才能飞扬着学生课堂生命成长的原色。在本节课中,除了前文细述的解词教学的精彩之外,本课教学中另一个亮点莫过于对于单元训练重点的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这一个中年级学段的学习难点突破所做的努力上了。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1、想象理解。学习飞蛾求生中,教师指引学生: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啊?那飞蛾在干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读砖缝中求生的香瓜子,张老师让学生读着上文,想着下文,读着下文,体会着上文。读书就要这样,上下关联着读,才能读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越读越明白。紧接着老师把那些让大家有感受的词去掉了,请大家试着背一背。
3、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理解。品味静听心跳时,播放心跳的声音,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这心跳——沉稳而有规律。
师拓展到:尽管病情每时每刻都在静静地煎熬着,但她听到的心跳,依然——沉稳而有规律。就是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作者想到了,读——
并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巧妙地把这一学习重点延伸到课外。张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最后两句话,在表达上非常有特点。这样的句子,越读越觉得有滋味儿,越读越觉得有内涵。下节课,我们将利用学过的方法,深入地理解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读懂课文中的深意来。勾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课已终,曲未了。
观一节好课,总能给人许多有益的启迪。然而,课堂教学的评议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引发我们的反思:在这种赛课的生态环境中,我们的老师如何让预设的教学设计与灵动的课堂生成共舞,真正让这短暂的四十分钟成为老师与全体学生生命成长的真实的瞬间,而不是三五个学优生的展示台呢?这节课上,张老师也不能免俗,教学中走预设,避生成的痕迹还是很明显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确,建构高效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需要研究问题还是很多很多,仿佛夏夜的星辰。我时常想面对这梦幻般闪烁的星空,深爱语文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求索,永远劳作与儿童心灵的田野之上,去追求日臻的完美。
作者:林云平
学校:福州市宁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