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林智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发布时间:2015/1/27 9:58:06

 

摘要:不少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当中会由于受到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影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不少过泛过于琐碎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教师应简化问题数量,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通过抓住重点句或关键词,从具体切入,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问题 问题设计 以生为本 针对性

 

生本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在生本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发问,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探究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教师的问题就是学生思考的一个方向,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功能,教师只有善于启发、善于提问,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值得每个尝试生走进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的教师探索的。

然而仍有不少教师在课堂问题设计当中会由于受到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习惯影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问题过泛。

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在不合适的时间内向学生提出一个较大的问题,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尚不能助其进行回答。教师设计问题时候必须要抓住文章的主线,但这并非要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就直接问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作者想要表明什么想法。课堂上学生刚接触一篇新课文,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尚未了解,如果教师直接抛出如此大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茫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就算回答了,答案也是过于空泛,或千篇一律。即使学生在了解主要内容,能概括文章大意,也未必能马上回答文章要表现什么思想这样大的问题,毕竟有些文章写作手法较为巧妙,没有直接表明观点,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问题过碎。

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使用谈话法。教师讲,学生也讲,问题隐藏在谈话当中,双方在互动过程中进行学习。不可否认,这一方法在的确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思考,恰当使用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但是有些教师一堂课都用使用这一教学策略,导致问题提出的过于琐碎,而同时提出问题之后,因为是和学生交流,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被压缩,往往变成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顺着教师的意图进行回答,也就没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而问题的琐碎、细小,往往还有一个弊端——有效的问题过少,问题思考价值不足。我在进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磨课过程中,曾经就犯了提问过于琐碎的毛病。在借用其他班级的磨课中,我提出了不少的问题,连导入都通过不断提问来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在切入点的选择上,要避免传统教学的细致和琐碎[1]。

而巧妙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2]。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进行生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的问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简化问题数量。

教师提问要抓到问题的本质,要做到目标明确,让学生知道要思考什么,要回答什么。在和学生交流中,做到提问一次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提问两次。如果提问两次甚至多次,就会导致问题过于琐碎。比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磨课中,我的问题就较为琐碎:

师: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学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相信吗?

学生1:相信。

学生2:相信。

学生3:相信。

师:有疑问吗?

生4:没有。

师:既然如此,没有疑问,这句话是真理吗?还能说它是对的吗?

在导入中,我本意是要让学生通过回答,通过自相矛盾的情况明白这句话是应该被质疑的,接着引导下面的问题:真理为什么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实际操作中,虽然学生在自相矛盾中知道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但是过程却绕了许多弯子,甚至有学生在导入之后,更加茫然不能理解。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后来的教案设计中就直接去掉这一环节。在开始上课导入的时候开门见山,直接提问:“当你读完课题的时候脑袋当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在听了问题之后,很自然的会进行思考,并且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我进行了整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也就针对学生的提问调整进行,也做到了以生为本。

课堂问题的精简不仅体现在导入的直接上,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数的控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运用方法,设计较有深度,也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锻炼学生思维。如果是一个问题最好是抓住文章主线,让学生根据把握全文进行思考,如果是多个问题则每个问题之间难易程度、目标的不同要体现出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节公开课中,我紧抓“三件事例在写法和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这一问题,让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进行思考。学生抓住这个问题不放,仔细研读三个段落,进行比较,从中有所思有所得。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后,突破了重难点,感受、领悟了科学精神,也学习到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二、精心设置问题。

1、针对性提问。

教师在抓住问题主线进行提问时非常必要,但是又要避免造成问题提问过大过空过泛。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经常是“这篇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回答也较为空泛。比如《穷人》一文中,要让学生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如果只是问说你从桑娜的举动中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学生能进行回答,但是肯定不够完整。将这个问题改成桑娜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她的动作、心理活动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就知道要从哪些地方进行思考。

2、以小见大。

问题的设计要做到以小见大,在小问题当中让学生思考,从而扣紧文章主线,在小问题中看到大思想。比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通过怀特森先生的事例告诉我们怀特森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的人。他用出人意料的方法告诉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要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勇于向权威挑战和对科学的怀疑精神。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对怀特森先生从不理解到感激,我抓住文章中的这句话“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进行提问:“这句话当中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学生仔细寻找,找到了文章其他地方都尊称怀特森为先生,唯独此处没有。可以看出此时“我”对怀特森先生的生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式。

生本课堂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课堂模式,在这条探索的路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关注的地方。生本课堂中对问题的设计就是一门很值得研究的学问,好的提问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我相信,精简课堂上的问题,在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以小问题见大思想,将会激发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自主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生本教育”专辑[J]人民教育.2009.15——16.

[2]戴伟强,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5期

 

作者:林智毅

学校:厦门市思明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