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银清: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如何落实“语用 ”
发布时间:2015/1/27 10:19:44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再次明确:“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学科性质”中也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语言文字运用 ”的教学观(以下简称为“语用 ”),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立足于“语用 ”,把“语用 ”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略读才是应用”这六个字,十分精辟地点出“语用”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作用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小学略读课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细化“语用 ”的单元目标
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的阵地。因此,在制定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时突出“语用 ”显得尤为重要。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含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一是显性层面的目标,主要是课文前头的“连接语”中提出的阅读应解决的问题;二是隐性层面的目标,主要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提升,这部分就是“语用 ”的教学目标。就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显性层面的目标只是冰山一角,因为略读课文大多都是通俗易懂的文章,学生读懂这些生动的白话文,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应该是次要目标;而隐性层面的目标应为冰山之下很大的一部分,因为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最为薄弱的方面,而且也是完成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的过渡的关键,所以应该是主要目标。因此,略读课文目标的教学目标应有:1、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独立学习能力的训练,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以《学会看病》一课为例,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是这样描述这课的教学目标的: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看着这两条教学目标,我觉得它们是更突出学习的课文或人文内容方面的目标,而忽视了学习的“语用”或语文内容。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本单元导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这是整个单元的阅读训练点,可作为本单元“语用 ”训练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本单元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已习得这一学习方法,在这课中应将这种学习方法加以迁移和运用,做到“得法于精读课,得益于略读课”。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细化为:
1、通过默读、浏览等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能用这一方法表达自己亲身经历的母爱。
二、捕捉“语用 ”的训练点
崔峦老师有句诗写道:依标种好自家田,扣本找准训练点。选入教材的略读课文精彩之处很多,虽然单元整组是根据主题编排,但是名家之作在用词、构段、修辞、成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语用 ”的训练点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的特色,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方法,引申、借鉴到学生的阅读及写作中。
1、关注语言表达的训练,渗透一些篇章的写法。
略读课文中的很多文章和精读课文一样,文质兼美,如果寻“曲径”就能“通幽”,只要深入文字,很容易就可以找出几个“感悟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可以是揭示中心的一个词语,可以是深含哲理的一句或一段话,或者是一个特殊的标点符号。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语言、内容、段式、文章的写法,设计灵活多样的小练笔,让学生在借鉴模仿中提高语言表达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中描写“马”、“狗”、“狮子”的三段话时,我先让学生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接着让学生自由想象火烧云还会像什么?让学生也来试试写一段火烧云形状的话,看谁写得更有创意。最后把自己写的段落和文中的三段合起来诵读,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诵读作者和自己合作的作品中与作者拉近了距离,并品尝到自己写作的喜悦之情。
2、关注文体特征的训练,拓展课外阅读的学习。
教材说明中指出:“对于略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阅读独立能力。”略读课文一般安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可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让略读课文发挥向课外延伸的作用。 如:《夸父追日》是篇神话故事,整课教学我从神话故事这种文体的神奇处着眼,循着学生的兴趣点,把对故事的认识和感受寓于品读故事中神奇的句子中。首先,我在揭题中让学生初感神奇:神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神奇!从这个课题来看,哪里让你感到了神奇?(追日)接着研读故事,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神奇,它们神奇在什么地方?最后,围绕“体会神话的神奇”这根主线,“拖出”古文《山海经》,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读读其他的神话故事,在课外拓展学习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神话故事的神奇特点。当然不同体裁的略读课文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就是同一体裁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也有差异,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自己读懂,自己体会,学会学习,从而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三、创设“语用 ”的尝试情境
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之后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即可逐渐学会表达。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平时在阅读课积累了不少好词佳句,一到表达时就词汇贫乏,不会运用。因此要突破从能理解到会运用语言这个重要关卡,还应该在读懂了内容,领悟了表达方法之后,再创境引领学生尝试运用。如,学习《别饿坏了那匹马》时,在学生领悟了“作者是如何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抒发作者美好的情感。”的方法之后,教师可创设情境:“当我走进他家的后院,发现那堆枯黄的马草,发现根本没有那匹吃着香甜马草的马时,他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尝试着运用本单元前两课中习得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写一段话来表达此时“我”的心情。通过尝试运用,学生既学习了语言表达方法,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的理解,这样就能实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得言又得意的目的。
总之,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略读课文教学只有坚持学习阅读和运用语言同步走,实现“教略而学不略,略读而不略用”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方能驾驭文字,略读课文教学才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作者:林银清
学校:闽清县梅城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