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丰: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例子
发布时间:2015/1/27 10:38:53
摘要:本文用许多课例说明课文可以在训练语感、练习表达、训练习作等方面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让老师们明白一个观念:语文课不能只是教课文,而是在用课文教学生学习语言。
关键词: 课文 训练语感 练习表达 训练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阵地,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那么,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成为学生学习学习语言的例子呢?
一、 以课文为例子训练语感
小学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为我们以课文作为媒介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方便。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小艇的样子”,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我先出示:“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让学生讨论能否将“仿佛”改成“好像”,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争执不下,但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我就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几个句子还有第三段的第一句联系起来考虑,让学生逐句地读“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结果学生发现,这四句中的“有点像”、“像”“仿佛”“像……一般”虽然说的都是像的意思,但用的词语有变化,让人感觉不呆板,读起来更有味道。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我抓住这一段的另一个语言训练点——“轻快灵活”,加上“既…又…”变成“既轻快又灵活”,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原文的语言更精炼,更突出小艇的特点。
训练语感不仅仅体现在对课文语言训练点的品味上,更需要把力量花在课文的诵读上。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是写景文章。作者运用了奇特而丰富的想象,生动逼真的比喻和一系列一唱三叹的排比,写出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桂林山水。在教学课文二、三段时重点抓住“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且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从表情、节奏等方面潜心诵读。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诵读起来,声情并茂,使学生步步深入感悟作者的情味和文章所蕴含的意境。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二、以课文为例子练习表达
《燕子专列》一文中“呼吁”一词,我先让学生通过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接着出示课件:(女生们,先生们,请注意,现在向您播报一则紧急消息由于 ,请大家 。)提示学生思考瑞士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要向人们讲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人们怎么去做。接着让学生自由练说,互相评议,然后指名全班展示。下面是学生的发言:“女生们,先生们,请注意!现在向您播报一则消息:由于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造成我国境内成千上万只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加上它们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请大家立即行动起来,走出家门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我们会派人在那里接收。谢谢大家!”本节课上,我以理解“呼吁”一词为契机,通过创设一个学习言语交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组,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理解与表达融为一体。
有的课文中有许多留白的地方给师生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如《和时间赛跑》一文,文中的“我”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十天就做完了……文中除了和太阳赛跑写得比较具体之外,其他的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引领学生透过这些简练的语言去想象当时的情景,补足作者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想象空白,不但有助于体会“我”快乐的心情,也为下文理解“受益无穷”和突破课文的中心“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做好了铺垫。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往往也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好时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挖掘有利于课堂生成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及时地做出反应和引导。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呢?
生1:乌龟说得对,青蛙确实长着两只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服。
生2:我认为鲤鱼妈妈说得对,青蛙不是有四条腿,一个宽嘴巴吗?
师:既然它们说得都对,为什么小蝌蚪还会找错妈妈呢?
(学生陷入思考)
生3:我认为它们都有点对,但又不是全对,因为它们没有把青蛙妈妈的长相说清楚。
师:哦?那如果你是鲤鱼或者池塘里的一个小动物,你会怎样告诉小蝌蚪呢?(扮小蝌蚪“游”到学生面前)小鲤鱼,你能告诉我,我的妈妈在哪里呢?
生:你的妈妈披着绿衣服,露着白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长着四条腿,一个宽嘴巴,捉起虫来顶呱呱。
师:我知道我的妈妈长什么样了!谢谢。现在还有谁不清楚青蛙长什么样呢?你可以当一当小蝌蚪,游进池塘,找任何一个小伙伴,相信他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学生练说)
这个片断,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的发言中的有用信息——“我认为它们都有点对,但又不是全对,因为它们没有把青蛙妈妈的长相说清楚。”这句话,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教学语言重组和运用的练习,促使学生将课文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展。
三、以课文为例子训练习作
王尚文先生认为: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这个“言语形式”可以理解成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以为,阅读教学就好了,就不必搞什么作文教学。”说的就是以课文为例子训练学生习作的能力。
我平时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就经常以课文为例子。比如《燕子专列》一文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介绍人们怎样去救护燕子,既有全景式的介绍,又有个别的描绘,在单元作文作文时,我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写《一次班级大扫除》;《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是并列结构构段方式,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明白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以采用并列的构段方式,再练习写《校园(菜园)一角》,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加深对并列结构段的认识;再如《惊弓之鸟》一课,文章从更羸的语言、动作和魏王的表现来刻画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一篇写人的习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他人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有意识地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又是怎样写得生动明白,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并做有心人,将学到的他人的语言长处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作者:江丰
学校:福清市三山江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