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玥: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发布时间:2015/1/27 10:53:56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感到学生阅读量不足,积累不丰,经验和思想匮乏,说话写文章言之无物,运用语言的能力低下。这种状况在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有所改观,但依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要想改变语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唯有设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加强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及学习能力。
现就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探索,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刺激学生探索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从阅读中得到乐趣的一些做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主参与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自主参与是指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全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模式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一﹑激发兴趣的导入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更要有形象多样﹑新颖简洁的导入。激趣才能驱动学生的学习需要。比如,在教学《林海》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投影片和《林海》一文的重新组合,从视觉上给予学生直观新奇的感觉,感性地了解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乐意挑战,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品评和体悟。
三﹑创设教学情境
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凡卡”的年龄与我们的学生相仿,所以,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契机创设情境。在读到文章结尾时,给学生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实现了的情景,再让学生回到现实,体会这种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从而体验作者同情凡卡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情感。这是对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所以说让学生在语文中得到更多知识乐趣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
只有课外阅读,才能让学生从狭窄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体味到语文的丰富性,生动性,趣味性,只有开展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开发智力,认识世界,体味人生,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塑造美好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如何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研究。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让课内外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尝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延伸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容量是非常大的,仅凭课堂上的几篇文章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的,如何才能既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又能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切入点。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个最佳的点就是“兴趣”,在课堂上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地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延伸阅读成功的关键。为此,我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以读引读:比如有一次,我看了《木偶奇遇记》的童话故事后,先给同学们读匹诺曹接二连三的奇特遭遇,当读到葬身鲨鱼腹中时嘎然而止,让学生猜猜结局。学生兴趣浓厚,纷纷猜测结果,并要求我继续读下去。但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结局,而是相机引导:“你们想知道的更多吗?可惜课堂时间有限,我不能给你们读了,如果你们感兴趣,自己去找来读。”像这样通过让他们自己去看故事的情节或老师先读讲故事去引诱学生读,以老师的读感染学生读,并建议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回班级,大家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又或者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他们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了课内的《猴王出世》,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会另有一番滋味。学了《将相和》,进而读一读《史记》的其他篇章会更了解司马迁的为人及其文体特色。
2.以说引读:在班里,每节课前进行一次最新作品发布会,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最新动态,介绍近期报纸杂志中出现的一些好文章,通过“先行者”的榜样力量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
3.以写引读:一般先布置一个题目,如“我看周瑜的死”“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生活给了你什么人生启迪”“从《红楼梦》中你可以看到曹雪芹的早年生活怎样”“读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你对历史中的陶渊明生活态度的看法”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读大量的文章。
4.以活动引读:举行一次知识抢答赛,在知识题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如与四大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如我出了几个歇后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白骨精一计未成——又生一计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打抱不平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要求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这样也就在趣味中触发了许多学生的读书兴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其中同学自由交流、互相竞争,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阅读局面。
二、延伸阅读的形式
学习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亦如此。阅读得以扩展,内涵才得以丰富,能力才得以提高。固此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具体做法有:
(一)根据体裁,选读同类型的文章。当我们教学某文体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选读同类体裁的读物,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如学习了《太阳》、《生物的共栖现象》后,推荐学生读《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引读师生共同收集好的多篇游记,可以从众多的游记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
(二)根据内容阅读相关的文章。(1)课文是节选的,荐读原著,如学习《窃读记》后,老师巧设悬念:作者的童年如此的多姿多彩,你们是否想了解作者更多的童年趣事?带引学生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又如学习了《草船借箭》后,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普及版);了解了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英雄行为后,推荐阅读讲述108位好汉故事的《水浒传》等。(2)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资料。如教学《落花生》、《祖父的园子》等,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学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让学生去找一些当时的背景资料,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交流。
(三)根据作者,阅读系列作品。我们在课内教学了某一作家的作品后,可利用课外阅读课时间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对这位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他写作风格的把握。如学习了《丑小鸭》后,引导学生看安徒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此外,我们常把《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报纸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各人的部分名篇引进课堂,或读或讲或欣赏讨论,学生兴趣盎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真善美的情操。这种课内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三、持之以恒,小溪汇成海洋
在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叶老早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只要持之以恒,小溪终将能汇成海洋。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架起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孩子们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课外阅读。注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去阅读课外书籍,遨游浩瀚的书海,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孩子们年轻的心灵。
作者:曾玺玥
学校:厦门市莲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