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一:在语文教学中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发布时间:2015/1/28 9:20:0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除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外,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提高自身修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去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以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我在教学中发现教材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它不仅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还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二、营造氛围,探索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喜欢的内容做出个性化的反应,对文本的内容、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评价。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中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
三、保持心境,在写作指导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习作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习了《七色花》一课,学生知道了珍妮用来帮助残疾小男孩的那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从而知道应该学习珍妮关心他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的美好品质。于是,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小练笔《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学生在想象一个个美好愿望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比简单化的让学生谈感想,更容易收到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塑造美好人格的效果。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日记中怕学生天天写会产生厌烦情绪,把班里的学生分成五人创作小组,每天轮流写日记,在写的时候可对版面进行随意设计,针对学生每天的日记,老师都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肯定,让学生在日记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信心,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大胆抒发自己的情感。
四、巧妙设计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作业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好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且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教学《李时珍》一课,为了让学生学习李时珍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忘我精神,就可设计以下练习:(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先想象,再和同学交流,然后写下来:假如你和李时珍一起上山去采药,在山上会发生些什么?你从中受到些什么启发?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心理教育。此外可布置课外和同学或家人一起进行角色表演。小学生十分乐意参加角色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更真切地受到感染,可不知不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如《一枚金币》《包公审驴》等课文,可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在演出中他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且能初步接受不怕困难,锤炼意志和人际关系的教育。还可进行创造性复述。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以改变人称、处所、体裁,或以补充、删改情节等方式,对课文进行复述,可使学生受到深层次启发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教《一枚金币》一课可采用多种方法复述,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要靠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更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广阔的空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刘静一
学校: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