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瑞琴:怎样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情景

发布时间:2015/1/28 9:30:48

 

前苏联教育家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明助于完成教育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谐环境或授课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显得十分重要。

一、播放合适的音乐,创设和谐气氛

音乐能起到放松心理消除疲劳激发促进大脑思维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连放适宜的乐曲,创设文章内容所描述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做到感其景,体其情,同时净化学生头脑中的杂念,使之专心致志信心十足地去学习记忆。例如: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可播放哀乐渲染万国殡仪馆的礼堂许多人来悼念他的悲壮场面,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唤起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讲授《富饶的西山群岛》一文,可配放《梦幻的珊瑚礁》一曲,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响,鸟儿“啾啾”地鸣叫,使学生自然地联想到浪花晶莹、海鸥飞翔、贝壳遍地、沙滩绵绵、游鱼嬉戏的情境,唤起学生对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向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小小的船》采用理解课文后再播放音乐《小小的船》,让学生想象夜空的美,有月亮、有星星,有卫星……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深化巩固课文知识的目的。《老人与海鸥》一课,配上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自己就站在翠湖湖畔看到的一幕幕究竟会说些什么,会有对老人的无限哀思,会为海鸥的行为感动,还有会产生要好好保护自然的念想……这便是音乐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所获取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化手段,创设学习情境

1、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文章当时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实景的感受和理解,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文字内容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准确,更直观地理解课文。  

如讲授《瀑布》一文时,我把瀑布周围的山景制成课件,当点击鼠标“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的美丽壮观的景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一座珍珠的屏,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是那样的分明,伴着节奏舒缓优美而又轻松的音乐,更容易帮助学生产生美好的想象,节省了教师讲解的时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外洞和内洞的特点的确少见,特别是孔隙,究竟多矮多低,虽然有文字交代和老师课堂上详细的讲解,但以往每教到这段时,学生听起来总有点模糊感。如今利用录像机,学生在教室里可以亲眼看到人们是怎样进入孔隙又是怎样出来,便一目了然,这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当我讲到内洞这一段时,我又问“内洞哪些景色,像什么?”学生看了录像片,情趣倍增,有的说:双龙洞的景物像童话中的宫殿,形态色丽;有的说:双龙蜿蜒盘曲在洞顶,石钟乳、石笋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有的说:内洞漆黑一团,神秘莫测……就这样,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画面,使静止画面上的景物跃出纸面,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者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一上课就出示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圆明园园景录像,让学生说说园中的景色怎样,然后告诉学生,圆明园曾是我国的一座皇家园林,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你想知道它本来是怎样的吗?那你就去认真读一读《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出来了,很快地融入到课文中……

 2、巧妙借助网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并指导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再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我们创设情境的时候,必须从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需要出发,设计

和使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和表达特点,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品味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创新美,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表演课本剧,再现文章的情境

课堂教学的一大环节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机械地写与读不仅效益低下,还容易使学生乏味,而分角色朗读、角色表演则能弥补这一不足。这种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口、脑、手脚等多种感知器官,协调去做同一件事情,提高了巩固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十足,学中有玩,静中有动,更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教学活动在最后一环节中再一次激起学习高潮,提高课堂练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布置同桌之间扮演课文中的小鸟、青蛙,即兴表演课文。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相互表演,尽力发挥各自水平。之后,挑选表演出色的同学到讲台前示范。这样,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和谐情境,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更真实的模仿,效果极佳。

 四、开展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学生学习动机越强烈,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教学《不和群的小蝌蚪》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闹别扭”“调皮”等词义,我就让学生进行换词比赛,学生积极思维,抢着回答:“闹别扭可换成‘不团结’、‘合不来’、赌气吵架”、‘生气’……”,“调皮可换成‘顽皮’、‘捣蛋’、‘淘气’……”就这样,孩子们在激烈的竞赛中理解了词义。

开展“词语接龙”、“找朋友”(找近义词)、“找敌人”(找反义词)等比赛,日积月累,能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表达能力。

五、引入游戏,创设快乐情景

一节课中,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一般只能保持15分钟内,而且不稳定,然而,有趣的东西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游戏引入课堂,如《画》一课里有三对反义词,为了区别词义,我就设计了下列游戏。首先,用手势分清“远”(伸手)和“近”(缩回);接着,进行“( )离( )远,( )离( )近”的说话练习;其次,在区别“有”和“无”时,让学生用握笔,丢笔来表示,再用“有无”各说一句话;最后,让学生找出第三对反义词,指名单“来”悄悄告诉老师,说对后回“去”,通过同学一来一去,学生就容易理解“来”和“去”这对反义词了;而后,完成填写反义词练习。

这样,学生兴致勃勃,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投入学习,玩的痛快,学得扎实,提高了语文文字训练的效益。

六、仔细阅读、感悟情怀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要求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并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先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为了渲染气氛,设计了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再者在朗读中、适时引导学生抓住最能说明自己见解的语段,仔细品读、深深感悟。如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嘎羧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嘎羧为自己挖掘坟墓的壮举;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到嘎羧的英雄气概,感悟到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综上所述,运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作者:王瑞琴   

学校:福清市东南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