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珠珍:阅读教学要追求“文意”兼得
发布时间:2015/1/28 15:12:59
文意兼得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难题。多少年了,我们一直在呼唤“课文内容理解与表达形式高度融合”的阅读课。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大部分公开课,一直走的都是分析课文内容的老路。有人尖刻地说,语文教师是“独眼龙”,睁大的是言语内容的眼睛,所提的是言语内容的问题,走的是“内容——意义”的套路。很少从“形式”入手,探究“内容”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因为语文课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要引领学生揣摩课文是如何表达的,如果没有了研究如何表达,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而是其它任何可以从文本中获得意义的课。如何到教材中寻找、发现那些“文意兼得”的地方?我的经验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依言会意,感受文本内容
阅读理解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而对“意义”的追寻始于对言语的感知。文本的“言”如何转化为学生心中的“意”?主要要引导学生穿透“两层”(语表层与内蕴层),出入“三境”(物境、意境、情境),即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得到语言信息,获得具体而充实的感性印象,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从而产生共识、共振、共鸣,实现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要关注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即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表达的效果,依言会意,更能感受文本内容。例如,侯月明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写7个生字,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多种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品味“美”的风景的时候,学生抓住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关键词语词语,体会到花的形态多,花色彩多,老师在不知不觉中交给了学生一把梯子,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感知“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的景色;再通过各种形式朗读相关的句子,从而让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有了具体的感受。通过理解了这些词语,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侯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是“抓关键词”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感受句子的意思。
二、揣摩表达顺序,据意识言,领悟语言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一个人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即首先表现在对文本言语形式的不断探询与追求。目前许多的阅读教学都停留在文本精神层面的掠过,都处于据言知意的阶段,很少能进入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层面,即不关注这“意”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一篇文本的言语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言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品味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凝聚着作者的心血的言语,通过比较、品评、感情朗读等手段,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从而把言语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为学生的言语图式之中,为从“意”到“言”的表达转换做好准备。每篇课文在其篇章结构、布局谋篇上都有一定的特点,特别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领会其表达的作用、效果。让我们来欣赏《花钟》一课。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执教老师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我们看到的这一课是第一课时,教者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老师设计了六大环节:(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习生词,欣赏词句;(3)依托文本,理解运用;(4)品位词句,当堂积累;(5)修建花钟,引导探究。本来老师在开初的设计中还有一些环节,比如背诵课文、介绍花钟等环节,后来根据实际情况做了适当的调整,这也叫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上述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这一课从对花钟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随之了解花钟是“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继而进行扎实有序的感悟和训练,让学生参与实践,明白真正的花钟是“不需要指针”的,最后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走出课堂,一气呵成,让人感动的不只是花卉之美,而是感动于教者与文本、与学生的深入“对话”,感动于这样精巧的设计!。
三、领悟表达方法,以言表意,发展言语能力
文章的表达方法,主要指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和铺垫、衬托等。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些表达方法的特点、作用、效果,不仅会积累一些表达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对课文内容、内涵的感悟。学生在据言知意的过程中,已开始酝酿,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表达,加上语言表达方法的介入,对怎么表达有了较为明确的感觉,容易进入一种言语倾吐的积极而活跃的状态之中,说出的话语、写出的文章就能“从心底里自动而自然地涌出”。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内化于心中的“意”转化为“言”呢?如《翠鸟》一课中描写翠鸟捉鱼时的动作:“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几句话,前一句正面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快、敏捷,后一句通过景物从侧面衬托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学生一般能通过句中的“蹬”“叼”“贴”“疾飞”等动作,体会到翠鸟捉鱼的动作之快,而容易忽视后一句的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品味。
阅读本来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老师通过搭建一个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平台,并且有“梯度”的过渡,学生就能用心感受 ,运用学法,获得独特的体验——既咬文嚼字,又能读懂文字背后的韵味,把握词语的内涵,同时也把握文章的内涵,称得上是“文意兼得”了。
作者:池珠珍
学校:闽清县文定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