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李兰:在“导”字上下功夫

发布时间:2015/1/28 15:15:27

 

参加湖里区“先学后教 反馈矫正”课改实验三年来受益匪浅,感受最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创设探究的氛围,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张扬学生独特的个性,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风采,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引导就得用在“刀刃”上。上学期参加教师创新大赛,我执教《凡卡》第一课时后,总结了自己执教这堂课的最大收获——在“导”字上下功夫,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

一、了解背景之“导”

《凡卡》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写的一篇小说。因为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对文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无论是时间、空间、和情感,距离都非常遥远,这构成了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所以课前我引导孩子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走近作者契诃夫、走进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社会,充分收集资料。在“课前诊断”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信息,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体会社会的黑暗,以缩小教学活动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为理解课文的中心作下铺垫。

二、学习新知之“导”

《凡卡》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的往事回忆三部分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最大的教学难点。所以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是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学习新知”环节,我作了以下设计: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初悟课文蕴含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初步感受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整体印象。

其次,“导学思考”的设计,我直扑重点进行导学。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从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中,你感受到他过着一种怎样的学徒生活?”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学生很快就得出共识:凡卡信中向爷爷倾诉学徒生活的痛苦与绝望。接着让学生圈画出有关语句进行品读感悟:“凡卡为什么说生活没有‘指望’了?他本‘指望’在大城市生活会怎样?”“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领悟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再次,引导语言训练。在学习课文第11段凡卡向爷爷介绍莫斯科的段落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来导学“既然莫斯科这么繁华与热闹,凡卡为什么还要苦苦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除了让学生反复读文品悟、小组讨论交流外,我还有意识地设计了一次想象补白——“莫斯科的东西这么多,但是    ;莫斯科的人这么多,但是     ;莫斯科这么繁华与热闹,但是    ……在这    的圣诞节前夜,我听见,凡卡伤心地叹气。我知道,他想    。”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悟与想法。很多学生在交流中领悟到第11段课文内容运用“反衬”手法,描写莫斯科的豪华热闹,是为了反衬凡卡孤独寂寞,突出他命运的凄惨。这样创设平台让学生放飞想象与思维的翅膀,抒发心声进行语言训练,既是对课文读写训练重点的过渡与铺垫,又可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发展,真是一举两得。

三、感情朗读之“导”

朗读是一门艺术,只有发自内心的读,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本课指导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来练习朗读。引导学生抓住老板、老板娘打人的细节描写深入体会凡卡受到的“苦”。在学生自己练读的基础上,我又适机扣住这段话中的两处省略号启发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这表明凡卡已伤心欲绝写不下去了。我再趁热打铁问这该怎么读?学生明白了,凡卡对学徒生活感到无比痛苦与绝望,所以心情迫切地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多么可怜的小凡卡!再让学生读,字里行间逐渐有了感觉,有了情味儿。当然,学习伊始也出现学生朗读情感平淡的情况,我就适时地范读引导,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发表见解之“导”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应该鼓励学生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构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探究凡卡“过着一种怎样的学徒生活?”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自读圈画理解感悟,学会抓住最让自己心灵震撼的关键词句来发表见解。学生纷纷地各抒已见:“凡卡过着挨打挨锇的学徒生活”、“他的学徒生活没有指望”、“他的学徒生活痛苦绝望”、“悲惨”“可怜不幸”“连狗都不如”……在这堂课,我成为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中认真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我只在学生有疑惑处,或者有争论处给予点拨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

执教这节课后,我虽然颇有收获,但也尚感一些不足:比如在授课后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又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面,觉得花的时间还不够,学生与文本产生的情感共鸣还不够深。

总之,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保持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我们教师要讲究“导”的艺术,学生才能主动、高效地学习,才能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兰        

学校: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