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碧芬:练文育人——浅谈小学生习作教学
发布时间:2015/1/29 10:41:21
摘要:叶圣陶先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指导的根本和生命。这就告诫我们,须把“为文求真”作为指导作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把导写“诚实”文与教做“诚实”人结为一体,从而发挥作文教学的“练文育人”的综合功能。可综观当前小学生作文,一个突出的问题仍然是人物“塑造”、事情“编造”,对此,我们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切实加强写真实文的指导。
关键词:写真实 讲真话 育真人
一、写真实
就命题作文而言,真实的材料是指导写真实的基本前提,须加强指导,把好选材关。
首先要科学命题。命题统一,这是学生作文说假话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文题,他们搜肠刮肚难以找到合适的材料,不得已便以假造材料来敷衍。因此,文题要精心设计,以使每个学生均有写作素材。比如在指导学生写“通过一两件事写某个人”的习作时,我是这样从几个角度去指导学生选材的。首先,这个人既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自己的朋友、同学、邻居;这个人既可以是你的“老熟人”,也可以是与你有“一面之缘”的人。从情感角度看,你对这个人可以是钦佩、喜欢,也可以是鄙视、厌恶······在明确了取材范围、确定好想写的人后,再启发学生思考,想想在跟“这个人”交往过程中,他(她)的哪一两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让你对他(她)会有那种情感。最后为学生拟几个参考题目:《给我带来——的人》、《夸——》、《——的一个人》,或由学生自拟题目。
其次要注重引导。一是由近处往远处引。在时间上,可先把选材的时间限定在近期内,要求时间、地点准确,人物、事情真实,在材料的交流评议中,要以真实与否作为材料取舍的必要条件。在学生懂得“选真”的重要,形成“选真”的习惯后,再逐步把他们的视觉引向“过去”。在空间上,可先校内再校外。这样,先把选材空间限定在师生视听范围内,能逼其选真事、说真话。二是由窄处往宽处引。虽然学生知道作文必须选真实的事情,写真实的人物,抒真实的情感,但面对有限的选材空间,他们难以选择到合适材料的时候,往往以侥幸的心理进行材料的编撰。为此,须以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拓宽材路。可由时间拓宽,如《一件趣事》,可这样引导:这篇作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在这样的时间内,你知道哪些事有趣?在这些事情中,你认为哪件事最有趣?可由中心拓宽,如《一件难忘的事》可这样引导:一件难忘的事可以是表达哪些中心的事?每个中心的事你经历过哪些?在这些事情中你认为哪件事最值得写?可由人物拓宽,如《一个熟悉的人》可这样引导:你熟悉的人有哪些?校内的有哪些?校外的有哪些?家中的有哪些?这样,选材面宽了,学生有了足够的选材余地,就能保证选材的真实性。
二、讲真话
有了真实的材料,还应指导学生把它真实地写出来。讲真话就是事实怎样就怎样写,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比如有个学生上课看故事书,被老师批评并叫出教室。他找到好朋友发泄说:“这节课我在看一本有趣的故事书,一个故事还没看完就被老师发现了。他瞪着眼走到我跟前,二话不说,一把夺过故事书重重地甩到地上,还故意踩上两脚。而后抓住我的后衣领,像老鹰捉小鸡似的把我拎出教室,恨恨地说:‘不想听课,干脆别在教室碍眼!’你知道,站在走廊上多丢脸,操场上那么多同学上体育课,他们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讥笑我。还有路上的行人,似乎都指着我说:‘不争气的东西,不想读书站走廊’。你说我气不气?不就看一下故事书嘛,又没做什么丢人的事!这个老孙啊,真不是好东西!”这一番心里话说得多具体生动,有叙述、有描绘、有想象、有议论、有比喻、有反诘,选词用语也恰当。这番话刚好被批评他的语文老师听到,要他把这个片断写下来。但写出来后却只有这么干巴巴的几句:“有一节语文课,我在看一本故事书,没有好好听课。老师发现后很生气,要我走出教室。我知道,老师这是要我好,关心爱护我,要我好好学习。我今后一定改,上课要认真听讲。”真实的想法全被假话空话给掩盖了。老师看后,鼓励他大胆写,当时怎么说就怎么写。于是他重写一遍,照实写。老师不但向他承认自己的过错,还把这个片断拿到班上去读,表扬他写得好。由此可见,学生敢不敢讲真话,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育真人
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生活体验及思想认识,关系到他们的做人准则,试想,一个只会编假话、说套话、抄袭拼凑的孩子,将来会成长为一个什样的人呢?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让习作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天地呢?这就要我们教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第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学生生活,留意熟悉儿童语言,成为学生的知音,知道他们有哪些心里话,有哪些真实情感。
第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共鸣,唤起学生真情,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
第三,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不要过多限制,让作文成为他们的一种内在需要。
第四,给予正确的导向。如果对学生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描述大加赞赏,岂不是一种误导吗?我们一定要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这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生活,从引导学生做人开始,做到既作文,又育人。
作者:谢碧芬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石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