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相:拓展创新空间 培养创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5/1/29 10:49:16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永不衰竭的动力。而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小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理所当然应加强创新教育。而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相对封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放与创新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只有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最能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违背了阅读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通过阅读发展个体的需要,也就实质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时代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本文就如何实施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是唤醒创新意识的前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只有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趣,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诱发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文中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两段内容,结构基本相同。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写漓江水这一段,并归纳出学习方法:a.初读,弄清每句话写什么。b.细读,抓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c.品读,体会作者感情。d.诵读,想象,入情入境。然后鼓励学生用此方法自学,讨论写桂林山的一段,从而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用了很长时间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崎、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课外捧起了《三国演义》,课余谈起了三国逸事,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又如,在教学《跳水》,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顺序,先果后因,把事情的主要部分提到前面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先设问:谁叫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孩子遇到什么危险?为什么会有危险?这样,导入伊始制造悬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中表现自我,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创新的火花。
二、鼓励质疑是鼓励创新言行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学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究、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疑解惑,并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课程标准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它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我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针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题目:①蔺相如会不会和氏壁一起撞柱子,为什么?②渑池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胜负?③廉颇负荆请罪,他到底有没有罪?这是三个富有两可性的命题,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可以列出一系列的依据。这就大在刺激了学生深读课文的兴趣,为自己的论点寻找有利的依据,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启发想象是诱发创新思维的重点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前奏,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适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创新的冲动。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文章包含着省略号,它们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旨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发挥读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填补这些空白,这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将是大好机会。《穷人》一课,最后一段写桑娜怀着不安的心情,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诉丈夫,试探丈夫的态度。渔夫表示要把孩子抱回来抚养,并催桑娜快去。这时,桑娜拉开帐子。西蒙的两个孩子怎样?善良的渔夫怎样做?以后又是怎样?这些作者都没有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间。我利用这一能够创造想象的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拉开帐子以后”的情景和“孩子在桑娜家”的情景。学生各抒己见,但都没有脱离穷人具有美好心灵这一中心,通过这一想象,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穷人的美好品质。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诗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在学文的基础上,创造出课文中未有的新形象,并再现出来。
四、结合课外是开拓创新之路的突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主渠道,而课外活动则为学生形成创新品格,增长创新才干提供了一较为广阔的天地。陶行知就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拓展教学思路,大力开发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索的作业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课。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两道作业:1、设计制作一条保护地球的宣传标语,可以与一个人制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2、用照相机摄下或用图片写上一二百字的感想,然后举办图片展览活动。作业时,学生主动翻资料,搞调查,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讲,个个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单看收到的标语和图片的数量就达八十多件,其中还有不乏“精品”,更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居然通过家长的帮助,把环保部门的叔叔邀请参加他们筹办环保图片展览,并为他们作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的报告。可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许相
学校:南安市柳城象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