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彬:关于开展高年级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5/1/29 10:52:39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作为教师,我们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事实证明,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实践活动,不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听说,就数量和范围来说,都大大超过课堂的学习:据调查,学生一天生活中的说话量,抵得上课堂上两个学期的说话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超过课堂阅读量的10倍以上。因此,要想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知:仅靠教师在课本、教室这有限的空间内“精耕细作”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实践活动。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能力,要是我们能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一定能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达到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08年秋开始,我有意识地逐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挫折。一路走,我一路反思:学生查资料范围不广,方法单一,出现畏难情绪,怎么办?后进生因学力有限或应付了事或索性放弃,怎么办?老调重弹,老话重说,没新意,活动停滞不前怎么办?如何评价学生的成果,特别是后进生的成果?用什么方法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这些困惑归根到底,就是怎么提高活动效果?我不断向同行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方式、不断改进评价策略,积极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解决了一些问题。
最初,我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和练字。日记的内容不限,但要求一天一篇,有话则长,力求具体、生活;无语则短,三言两语也行。这两项活动是常规性的,须坚持不懈,才能收效。当学生出现懈怠的情绪时,我适时提出:人人动手,从自己的日记中摘录最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设计版面,誊抄配画,编辑汇总成册。接着小组合作,同伴间互相评阅作文选,从中找出优缺点,给小伙伴一点温馨的提示和美好的祝愿。学生们在互帮互学的氛围中共同进步,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期末,我组织学生动手编辑自己的作文选。学生自行给作文选命名,设计封面。在这基础上,再指导全班学生评选“班级优秀作文集”,每生至少一篇,优秀者可推荐多篇,誊写装订,每篇入选的作文后面教师都送上积极的评价,提出更高的期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写字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由此我明白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报告、论文、演讲……为形式的作品。尽管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知识经验的范畴之内,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创作……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学生的活动是内外部活动相互交叉的,学生心理内部活动的情感、意志、兴趣、想象、创造等成分是经常参与的。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所以将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局限在“作品”上,就背离了语文活动的特征和目的。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是,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种评价内容。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成果是较差的,或者是失败的,但过程对他们却是成功的,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因而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加以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及时给予肯定,总结提高。
其次,组织学生设计手抄报和黑板报。师生先合作办好第一份手抄报和黑板报,走好第一步;接着提出要求,放手让学生去办第二份小报,碰到疑难问题随时予以援手;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大胆探索自行设计编辑。每期栏目名称千变万化,内容越发新颖别致。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得到了空前的升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能给自己的小报起一个与众不同、富于想象力的刊名,而且善于合作、巧选实践形式。
由此,我懂得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的知识性。一方面,未来的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另一方面,青少年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时期,他们富有好奇心、求知欲强。因此,要使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对学生产生吸引力,首先要注意活动内容的知识性,只有让学生感到活动能够获得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才能保持活动的积极性。
有些活动须做长时间的准备,比如演讲、朗诵比赛、故事会、书法比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古诗文背诵、知识竞赛等等,其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学校评选“书香班级”,我借机在班级里开展“我爱读书”系列活动。活动一“诵读诗歌我能行”,任务明确后,学生立刻投入准备,认真选择适合自己朗诵的作品,反复诵读、揣摩,甚至找老师指导。一周后,我们利用周四研究课时间,举行了班级诗歌朗诵会,并制出打分表,表中涉及发音准确、吐字清晰、音色圆润、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速、语调处理等10个给分项,每项10分,人人兴趣盎然,受益匪浅。接下来的活动“美文佳作伴我行”读书会、“享受阅读、享受快乐”演讲会、“最是书香能致远——我爱读书”作品展示会,学生以自己令人惊叹的创造力留下了一朵朵智慧的火花,赢得了“书香班级”的称号,收获了阅读的欢悦和生命成长的欣喜。
由此,我悟出了另一个原则:语文实践活动应当如语文课堂教学一样具有计划性,应根据语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制定实践活动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有目的、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使语文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此外,除了有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我还十分重视生活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把语文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扩大到课外,乃至整个社会。例如:为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我长期坚持组织课前五分种演讲,雷打不动,内容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或自己读书(观看影视剧、文体表演等)的感想;或抨击(赞扬)一种现象;或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意见等等,不一而足。此外,还有读后感或交流读书体会活动;阅读能力欠佳的制作读书卡片,习作不佳的记观察日记;不善表达的收看新闻联播和儿童节目;游览活动;科技小制作及小论文;假期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等。几个学期实践下来,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和能力明显提高。
由此,我清楚地认识到:在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情况下,语文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一席之地。教师利用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点,挖掘素材,让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依据活动的内容,尊重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能突出趣味性、体现实践性的形式。
正如马克思所论断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只有语言实践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熟练运用,形成技能,养成习惯。综合实践课程和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只要我们紧密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不断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作者:连建彬
学校:福安市实验小学龙江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