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春燕:小学语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发布时间:2015/1/29 11:09:25
“慢慢走,欣赏啊!”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文本细读就得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那才能读出味道来。这些年,文本细读已经悄然走进我们日常的教学,老师们在解读教材、教学教研时都会把目光聚焦于文本的细处,在反复咀嚼中提升师生的阅读品质,重构课堂教学。当老师们面对文本,细读的着眼点离不开文本的细节,然而部分的叠加不等于理解文本的全部,纠缠于旁枝末节不等于深入文本内涵。文本细读应遵循阅读过程心理加工模式,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交互作用中,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整体展开阅读。我们在文本细读中,既要关注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处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并将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
一、整体阅读,领文之形象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慢嚼细品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细读不等于碎读,不是一字一句孤立地读,否则文本就会被读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文本整体的意义与美感。因此在文本细读中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尤为重要。
整体阅读就是要把握文本综合、完整的信息系统,获得文本的核心价值,从写作角度审视阅读内容。整体阅读包含了对文本的结构和脉络线索;文本语言表达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文章的背景个性;文本整体的语言风格等的把握。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整体,有开头有经过有结尾,全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互相连接照应,它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我们细读文本,就是要理解、引申或有创意地拓展这个意义。
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通常我们在阅读时,关注的是文本的关键语段——对于大榕树的描写,在词句阅读中体验到的是榕树的大与美,对于“鸟的天堂”的理解往往仅停留在外化的美和热闹,甚至在阅读后被简单认为鸟的天堂就是一株大榕树。文本中传神的语言、丰富的内涵都没有得到有效关注。一位教师执教此文,他在阅读中首先把握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大榕树给鸟儿们营造了“安静——安全——安逸”的自然环境,其次扣住“作者是如何将鸟的天堂一步步展示在我们面前”这个主线问题,将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放在整篇文章的阅读中加以品嚼,最后在阅读时继续关注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阅读还原了生活中的情境,教师的细读较为准确把握了文本语言传达的情意,大榕树的静与鸟儿的动,以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显示了自然生命的节奏。在作者眼中,这天堂已经不仅仅是鸟的天堂了,更是作者心中向往的自由快乐天堂。学生也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再如《将相和》一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以及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文章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细读时教师从应文题入手,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文题中一个“和”字包含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失和的原因;“负荆请罪”——和好如初。从故事情节来看,蔺相如的机智、爱国、谦让、宽容、顾全大局等品质跃然纸上。廉颇的形象则更为立体,英勇善战、热爱国家不输于蔺相如,但人无完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功,其过错也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廉颇的知错能改, 勇于认错同样令人敬佩。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认识,使本来浅近的文本语言显现出不一样的深度。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塑造了人物真实、可感的形象。两个人物形象的互相比较,相互映衬突出了人物的品质特点。
二、细处咀嚼,会文之精髓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整体阅读的同时,不能忘记文本细读本来的意义。文本细读要从语言出发,细处咀嚼时要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如反常态化的表述、反复出现的语句、具有特点的表达);分解段落层次;语言的知识;文本前后的关系。品关键词句;挖精彩空白处;还原体验动情处;研读疑惑之处等都是潜心细读的具体方法。
1、品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在文本中能准确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体现作者的情感,它能帮助读者快速准确读懂文本的有效信息。这些词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在阅读中关键词句常见的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词和句,起限制强调作用的词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对于文本中有特殊表达作用的词句都应该细加关注。
还记得在一次观看教学录像中,一位老师教学《共同的秘密》这篇课文,文中“12”这个数字反复出现,贯穿文本始终。
(1)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子来了 12个人。
(2)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3)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唯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4)更重要的是,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
(5) 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善良的是12颗金灿灿的愛心。
在阅读中很容易知道“12”这个数字指的就是矿上12个矿工兄弟以及他们的家人。当“12”这个数字反复出现时,其意义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数。从馄饨摊开张的第一天到经历十几年岁月沧桑,生老病死、突发的变故周围的一切都在改变,但无论如何变化,数字始终不变。不变的数字表现了工友们遵守约定的决心和毅力,表现了工友们的善良和真情……在文中反复出现的数字“12”起到了强调作用,与周围人事沧桑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矿工之间的情谊历经风霜雨雪、岁月更替,依然毫不褪色。有了这样的细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逐步使学生养成研究品味语言的好习惯,形成敏锐的语感就不是难事了。
2、挖精彩空白处
阅读文本的空白处是指文本具体的描写没有明确表达意义,它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来构建其意义。文本中的"空白"就像国画中的"留白"技法,"知其白, 守其黑",虚实相生,意蕴相连。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曾论述道"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优秀的阅读文本总是包含众多这样的空白吸引读者驰骋想象,反复品味,积极思考。通过这些空白可以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度理解。
如《慈母情深》一文,作家对母亲的描写并没有浓笔重彩,而是通过生活化的场景的再现,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一系列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母亲的伟大。作者对平凡的母亲心存一份不平凡的情感——敬重、热爱更渗透在字字句句中。
文本细读片段如下: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我……”“我……要钱……”“买书……”“一元五角就行……”这四句话完全可以连成一句话,作者为什么要用四句表达,还用了那么多省略号呢?细细读来,这一个个省略号背后隐藏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亲眼目睹了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后,任何一个在母亲怀抱中成长的孩子还怎么忍心伸手向母亲要钱呢?这一个个省略号表达了作者一个个“不忍”,不忍见母亲的辛劳,不忍再向如此辛劳的母亲开口要钱,不忍向如此忙碌辛劳的母亲要“这么多”钱。“在如此恶劣工作环境中工作的母亲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上学,哪有义务供我们看闲书哇!”对母亲的深情不就藏在这吞吞吐吐的话语中吗?抓住这些富有情感的符号空白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人物语言描写产生的巨大感染力。
这段细读针对了文本没有具体描写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读想象,通过想象,揣摩了人物的心理,情感也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而变化。文本省略之处, 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去开掘文本的意蕴。
3、还原动情处
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在情感的起伏、激荡、熏陶中触摸文本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动情”是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个体情感体验与情感升华的关键点,也是个性发展的引擎。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这样一段令人落泪的描写:“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教师针对情感生发点让学生进行了对比。想象爸爸如约凯旋而归的场面:“我们”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爸爸,看见满脸笑容的爸爸走下了飞机的舷梯,“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抱着爸爸跳着、笑着,从爸爸手中抢过那顶“我”心仪已久的蓝盔……朗读爸爸的灵柩归来的场面:“我们”如约而至,看到的却是鲜血染红的征衣、浸满了凝固的血的手表、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强烈的对比使这份悲痛之情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战争带给人们巨大的伤痛不言而喻。这些情感生发点的捕捉,还原了生活的场景、生活的原型,缩短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4、研读疑惑之处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限于儿童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导致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经验背景下进行阅读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之处。学生在细读时,文本中的描写与自身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就会出现疑问,在探究解问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深入文本语境,感悟体验文本传达的情意,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促进了理解能力的发展。
文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情感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经验、情感、思想整体加以感受和体验。传统的熟读就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之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读、熟读才能细读。熟读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感悟,把握文本整体的行文思路、情感及其核心价值。指导学生从熟读课文入手,掌握阅读的方法细细品读,在“细”字上下功夫,完善、充实、拓展整体的阅读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读、熟读开始,逐步进入细读的境界,整体阅读把握篇章结构不肆意肢解文本,在文本完整的语境中才能使学生潜心进入文本细处,实现阅读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缪春燕
学校:福清市音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