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1/29 11:12:10
当今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是百分之百地赞同和努力地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你也许会产生怀疑,“教”是老师的本分,如果不教,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呢?我笔下所谓的“教”,是指老师的“导”,“不教”指的是“学生在老师不教或没教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很好地掌握好各种知识。”
《课标》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说明在当今课改的形式下,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课堂产生一个动态的氛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一个轻松而快乐的学习环境,从而改变以前老师教,学生静听的单一现象。那就要求现在的教师应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和优秀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当今教育教学的需要。
现在的语文提倡“真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返璞归真,教师凭着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来教语文。要省略课堂老师的许多“演”的成分,那就需要有多的时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如何才能让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下面就谈谈我在工作中浅显的做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调控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他们自己学习的方法,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例如:
1:在预习或在教学生字时,学生遇到不懂的字(不考试时),教他们运用工具书查字典问别人的方法;(在考试时)鼓励他们要大胆地猜一猜。
2.在老师习作讲评时,如果听别人读优秀习作时,引导他们不但要注意听,还必须动笔把感受写下来,与别人交流学习。
3.自己在读课文时,教会他们要把不懂的和懂得的做个记号,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便于与同学合作学习。
4.在阅读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指导他们要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或问别人,或上网查一查。
5.在读课外读物时,叫他们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
6.在书写时,提醒他们要注意坐姿和执笔方法,注意运笔的指导,结构的安排等。
由此,学生心中有了在各种情况下该采取的学习方法,胸有成竹了,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就如鱼得水了,运用自如,融会贯通。
二、让学生参与活动 培养合作的能力
所谓的“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包括协调性、互动性和包容性。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两人、四人)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体现了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的交流合作,即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张扬学生自我个性,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学生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学生的识字方法及识字量有很大差别,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可以用字形记忆(象形字),可以用换偏旁记忆(形近字),用儿歌记忆(自编儿歌),用组词记忆,用比动作记忆(肢体语言)等,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取他人在识字方法,互教互学,不但可以得到知识的补充,而且能够充实自己的学习经验,最终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也就证明了,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特别是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三、在实践中 培养探索的能力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独立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实行知识的再创造。因而,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例如:教《司马光砸缸》,我创设质疑的情景,围绕“我们能不能再帮司马光想别的办法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有的学生说:“他可以拿把梯子放进缸里,让那个朋友爬着梯子上来。”但有的学生就反对说:“这样不行啊,他还小,怎能拿得动梯子呢?”;有的学生说:“他可以向大人求救。”同学们表示赞同;还有的学生说:“他用石子砸缸,缸如果很厚,能砸得破吗?”“可以用吊秤把他吊上来。”……同学们一连贯说了十几个办法和疑问,真没想到,学生的想像力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讨论的气氛非常激烈,学生由班级的“静态的集体背景”变为“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在评价中共同成长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应该是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自信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集体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力求客观公正。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这样的鼓励教学,说:“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让老师也来试一试,你们愿意吗?”“老师读得好不好?” “刚才朗读的同学读得怎样?你有没有好的建议?你也来试一试。”“你真聪明,一学就会。”“对于这个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吗?”“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好?”“你人长得美,字也写得漂亮。”……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我也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多样化的鼓励语言,用“爱”的暖流注入学生的心田,使得他们能快乐地学习。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彼此进行倾听、思考、反思,在观点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油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我能行”的积极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心。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畅想。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创设者;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时刻把握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主线,让课堂教学焕发出阳光、向上的生命力,散发着魅力的青春!
作者:陈冬笋
学校:泉州市南安市溪美莲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