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进步:走进古诗教学,彰显丰美之韵

发布时间:2015/1/30 11:08:19

 

美育,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外,还要进行美育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自然美、人生美、社会美、艺术美。它为美育提供了丰富且形象生动、具体且理性深刻的审美对象,颇具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对学生散播美的信息,渗透美的哲理。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在实践中去创造美。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诗中有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大凡名家高手,无不倾心于“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他们往往以精美的文字,构画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画卷,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运用红、碧两色,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不禁使人陶醉于这优美的自然景色里。这难道不是“诗中有画”的杰作吗?面对异彩纷呈的自然界,作者选取什么样的色彩织入艺术画面,体现着作者的审美意识。教学这类诗与画和谐统一的古诗,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就如同置身于画面之中,沉醉于诗情画意里,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二、诗中有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那么就无法挖掘蕴含在诗中的荡人心扉的诗情,富有感人的力量,给人以感情美的陶冶。讲授古诗,教师首先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使自己的感情被诗中的感情牵动起来,这样,学生在细斟慢酌中慢慢品味,受到感染,进而体味诗作的思想境界,最终“牵一发而动全身”,获得美的熏陶,得到心灵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杜枚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句句写景,句句含情。“在寒山的萧瑟背景上,在落日的映照下,经霜后的枫林如火如荼,每一片叶子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的春花更红艳。”这不止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三、拓展意境,领悟古诗的语言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为什么不用“吹”“到”“来”等词呢?“绿”看似平凡,其实正是诗人的绝妙处。诗人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能用准确的文字表现美。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首诗时,引导学生从品析词句入手,,抓住关键词“绿”全方位挖掘美,感受美,使学生在感受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了震撼,又体会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的美。

自然界还有一些本无知又无情的山光水色,雪夜风花,但诗人都带有感情表达出来,让我们去感受自然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取一同景——庐山,但在诗人的笔峰下却表现出不同的美。李白用旷达豪放,气势磅礴的语言描述了好似九天银河流泻人间银链瀑布,超凡的想象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壮观美、迷人美;而苏轼则用深沉、凝重的语调向人们展现了峭峰林立、高岭横空的庐山景色美。我们教学时,根据诗歌的不同基调,引导学生品析诗句去领略诗句中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古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学生非常喜欢诵读,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诵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感情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宿建德江》时,在配以委婉低沉的音乐的诗歌朗诵,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述说诗人日暮黄昏,寂寞孤苦,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故乡的思念……使学生把画面上看得到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诗人的愁情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教材中的古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美育教育的乐园,只要深刻去钻研教材,抓住诗中美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而喜,为个性解读保驾护航,使各具个性的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翩然而舞,悠然得趣,彰显古诗的丰美韵味。

 

作者:陈进步

学校:晋江市平山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