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旭春: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入新课改之魂
发布时间:2015/1/30 11:19:59
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对课堂评价等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更具弹性,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以人为本,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度增加,教师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让课堂变成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对新教材的目标认知又非常关键。教材就好比是人体的骨架,怎么让教材变得有血有肉,让它丰满起来,充满灵性,赋予它活力?就要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通过完美的教学设计,让每一课堂变为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现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转变观念,加强对新教材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注入新课改理念谈些看法。
首先,学习新课标,把握新课改的“魂“
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新课标,才能在新课改中游刃有余,有地放矢。
1.新课标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 ,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也不再仅仅是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于学生整个一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其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新的课程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第三,课程是学生反思、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人生意义的活动。由此可见,新课程在理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的,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观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2.新课标注重学习实践,着眼于开放性、创新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是这个课程体系的两个显著的特点。新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积极稳妥地走向综合化。新课程体系强调的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一门学科,向学生经验与生活回归。第二,不同学科,追求彼此联系,如新设“综合”学科: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艺术。第三,新课程设立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这是体现新课改的“开放性”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使新课程开发与创新课程相结合成为可能,扩大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可选择性,增强学校课程的比重,学校为创建学校办学特色创设了极大的空间。
3、新课标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能力。
当前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本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现象,融学习于活动之中,寓乐于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得以实现。新课程标准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的主要素材。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其次,运用新课标,在课堂中注入新课改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以“教教材”为主旨。因此,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弄清教材中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然后,尽可能多地灌输给学生就好。于是,课程中出现了我讲、你听和我传授、你接受的局面。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于是出现了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出现了“题海战”、“时间战”。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后,课堂也只是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在热热闹闹的一问一答中,教师关注的仍旧是知识,而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方面。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在课堂中,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老师也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这样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倡导方法相悖,缺少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少了“以人为本、开放创新、合作探究“的新课改之魂。接下来谈谈我在教学《水》及《五彩池》一文的片断: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我们对它非常熟悉。但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它有什么性质?学生知道的却很少。为了进一步认识,《水》,课文设计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在课堂上,我按课文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水,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我的导不感兴趣,他们在忙配制各种各样的液体。用他们的话说是在地配“饮料”。学生的一举一动我全看到眼里了。如何对待学生的这一举动呢?按以前我一定要学生停下来批评学生,“骂”他们,强迫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今天,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我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对配饮料很感兴趣?那好!现在我们不往下讲了,你们就想办法配饮料吧!不过,我们不能盲目地配。要带着问题支配。问题是:第一,通过配饮料,你知道了什?么?第二,发现水有做本领?第三,比比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原来是“偷偷”地配饮料,现在是在我的引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即通过配饮料研究水的性质,使无目的的玩变成了有目的的学习,达到了玩中学的目的。 学生配饮料特别认真。而且还不断讨论,交流。教室里秩序井然。没有一个人在捣乱,我特别高兴。十分钟后,我让大家交流收获。
由于我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以课堂活泼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协起来了。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摆对了师生的位置关系。我在同学们中间进行指导,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学到的知识并不比书上的少。而这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的。他们记得更牢。我在这杯“饮料” 中。学会了如何使用教材,体会到了什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资源,感受到了以人为本给课堂带来的巨大活力。
在《五彩池》的教学中,我与学生交流诵读体会:
师:我们先来交流第2自然段,谁先来?
生:(朗读)“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开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师:你对自己的朗读满意吗?(生:满意)同学们听到了吗?五彩池神奇在哪儿?你怎么听出来的?
生:我听出五彩池神奇在“多”,因为刚才他把“漫山遍野”这个词读得特别重。
师:你的耳朵真灵。你们知道吗?藏龙山上共有大大小小的五彩池4000多个,多吗?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得已经很不错了,只是老师觉得他只读出3000多个五彩池,谁能把4000多个五彩池全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读该句)
师:(评价)他读出了3500多个;不错,他把4000多个五彩池全读出来了。(全班齐读该句)
通过富有感召性的鼓动,形象的阐释使“漫山遍野”这一词语变得具体可感。“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是学生阅读思维得到提升的过程。
总之,在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作者:叶旭春
学校:安溪县虎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