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超英:探寻农村“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5/1/30 11:26:57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初级目标包括准确的语言、敏捷的思维、快速的语言组合和得体的举止谈吐。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并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滞后局面才能好转。
关键词: 训练途径 思路 情境 方法 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初级目标包括准确的语言、敏捷的思维、快速的语言组合和得体的举止谈吐。因此,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学生因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学生不愿意说或参与面不广,教师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经过几年探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定专题训练的思路
新教材对“口语交际”知识内容、能力培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编排。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城市化、成人化的话题。如《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字吗》,农村的学生对电脑并不了解,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话题学生无话可说,更没了交际的兴趣。《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支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说清好与不好的理由。通过交际,能更全面地看问题。但是,农村孩子很少过生日,即使有也是一碗寿面两个鸡蛋。根本不可能请客吃饭。倒是在一些婚庆、佛事上大办宴席。于是,我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讨论农村的这些习俗好不好。学生更积极地去观察生活,甚至主动地了解大人的看法,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讨论时,学生个个有理有据,异常活跃。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因此,在确定专题类型时,首先要注意尽量与生活沟通,在素材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或听说的事物。其次要努力与应用联系,口语交际开设是为生活服务的,应让学生感觉到这是生活一种需要。再次要体现年龄特点,小学生思维跳跃性大,由低年级的形象思维逐渐向高年级的抽象思维发展。
二、创设直观形象、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其间语言交互来往,呈双向或多向互动状态。创设情境,能让儿童从感受、体验形象中开始,而儿童在感受、体验形象时,观察的客观和词语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会使词语与形象沟通起来,同时,语言与思维也随之发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内容巧设情境,才能力拨繁杂,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
1、实物展示法。形象直观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使学生积极生动地加入到口语交际训练中。例如《爱吃的水果》一课,我把“葡萄、桔子、柚子、柿子、梨、苹果”寄放在水果盘中,学生的视觉、味觉、知觉一下被唤醒,很快地进入到交际的情境中。并在观察之后调动原有的知识积累,能说出自己爱吃水果的特点,使交际有序,活跃地进行。
2、教师描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产生的,并以问题为目的的。教材中有些内容也提出了一定的问题,这些语言文字经过老师的口头描述会更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例如《发现朋友有了缺点,该怎么办》一颗,上课伊始,我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勤奋好学,各项活动总出类拔萃,从不轻易犯错误,可是他做了错事,总不承认,爱撒谎,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活跃纷纷说出许多见解。这样一下子进入了问题情境,把口语交际回归生活体验,打开学生话匣子,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3、模拟社会生活实例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购物讲价》中,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分小组摆在“玩具柜”“文具柜”“用品柜”中,再现商店的摆设,然后要求各组分工,要求“顾客”每人要买一件物品,“售货员”要热情待客,比比看,谁买的最便宜,再说说购物所得。这样学生角色意识得到发展,参与兴趣很浓,交际更为活跃。在农村缺乏课件的情况下,模拟社会生活实例不失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应多做课前准备,多花费一些心思,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重视课余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内化为能力。教师要重视创设有利于学生课外口语交际的情景,发现生活中的说话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利用影视等媒体。要尽量拓宽学生学习规范口语的环境,比如多听广播、看电视、多听发音标准的录音磁带。
2、利用课外活动要尽力开辟创设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如请小学生主持有关的活动,组织他们参加朗诵、演讲、讲故事活动,充当小导游员等。总之,只能让小学生“说话”的机会,教师、家长决不要通栏包办。
3、利用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拓宽途径之一。由于学生在交际时,教师无法亲临指导。这就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并采取一定措施保证口语交际的落实。如在“三八”妇女节,可安排班上每位同学回家为妈妈做一件好事,回校后,说说妈妈的表现和自己的感受。同时,可利用家纺,农村小学生划片就近入学,家庭离校不远,且集中,家访并不难。通过家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家的“说话”表现情况。
四、点拨方法,让学生会说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是多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和表达的方法。
1、点拨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文明机智地进行沟通与应对。请看《教你一招》的口语交际教学片断:一位学生向大家介绍了做的不倒翁后,学生甲说:“请问不倒翁太丑了,要在脖子上系一条彩带才漂亮。”显然两位学生都能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学生甲善于沟通,学生乙不善于沟通。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乙:“你建议很好,但应该怎样说才有礼貌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乙说:“你做的不倒翁不错,如果能在不倒翁的脖子上加上一条彩带就更漂亮了。”学生乙前后两次说的话意思一样,但沟通的效果不一样。
2、点拨倾听方法。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不冷眼旁观,不窃窃私语,做到彬彬有礼,聚精会神。听请说话的内容,抓住要点,边听边想,听出问题。如教学《聊聊春节》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同学是怎样介绍春节的?自己有哪些不同的感受?自己介绍时如何避免人云亦云,要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五、关注过程、积极评价。
“口语交际”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中,在互动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应对能力。既要专心致志地听人发言,并对稍纵即逝的语言内容作出快速反应,明白对方说话的意图,捕捉说话者的观点,并经过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又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需要老师时刻关注过程、引导、激励,使交际活动顺序进行。
1、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怀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2、鼓励落后,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我常讲些科学家、伟人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信心。
总之,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创造宽松、愉悦的交际环境,并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尽可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更好地激起他们交际的欲望,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滞后局面才能好转。
作者:卓超英
学校:莆田市秀屿区平海中心小学